拟背景下(比如一个新兴的校园周边市场),完成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制定营销策略到成本核算、团队分工等一系列“商业动作”,最后通过模拟销售和评委打分来评判“公司”的表现。
林薇、王磊和李雪被分在了同一个小组,他们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青春指南针”。
“我们面对的是校园周边的学生消费群体,”小组讨论时,周明老师作为“顾问”在一旁引导,“首先,你们需要思考,这个群体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痛点在哪里?”
“爱吃零食?”王磊脱口而出,“尤其是课间和放学后,大家都喜欢买东西吃。”
“但是学校门口的零食店好多啊,竞争太激烈了。”李雪皱着眉,“而且大多是些普通的零食,没什么新意。”
林薇想起了自己和同学们的烦恼:“我觉得,除了吃的,我们还经常找不到地方‘歇脚’。课间十分钟,想和朋友聊聊天,教室太吵;放学后,想一起做点作业或者讨论事情,学校附近要么是小吃摊,要么是奶茶店,环境都不太好,而且待久了老板会不高兴。”
“对!”李雪立刻响应,“我也觉得!有时候想找个安静、舒服的地方,买点喝的,坐一会儿都很难。”
王磊也点点头:“而且,有时候想买点学习用品,比如好看的笔记本、笔什么的,学校门口的小店款式都很普通。”
“好,”周明老师引导道,“林薇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需求:一个舒适的、适合学生社交和短暂停留的空间,同时能提供一些有特色的产品。那么,我们的‘公司’能不能围绕这个需求来设计‘产品’和‘服务’呢?”
“我们可以开一家‘复合式休闲小店’!”林薇眼睛一亮,“既有特色饮品和轻食,又有精选的文创用品,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比如有不同风格的座位区,甚至可以设置一些小型的共享学习桌。”
“这个想法不错!”王磊拍手叫好,“那我们怎么让它有‘特色’呢?”
“我觉得可以结合‘职业启蒙’的概念,”李雪受到之前活动的启发,“比如,我们的饮品可以用‘职业’来命名,像‘科学家的智慧’(蓝莓汁,代表智慧)、‘艺术家的灵感’(草莓奶昔,代表创意);我们的文创用品可以和不同职业主题结合,比如印有‘程序员的代码世界’的笔记本,‘设计师的灵感手账’等等。这样既有趣,又能呼应我们的主题。”
“太棒了!”林薇和王磊都觉得这个点子很妙。
接下来的环节,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他们需要“调研”市场价格,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王磊自告奋勇负责“成本核算”,他拿出纸笔,认真地计算着“饮品原料”、“文创用品采购”、“场地租金”(虚拟)等成本,还考虑了“员工工资”(他们自己)和“利润空间”。平时对数字不太敏感的他,此刻却格外专注。
林薇负责“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设计。她想到了利用社交媒体(虚拟平台)进行宣传,制作有趣的海报和短视频,突出小店的“特色”和“舒适氛围”。她还设计了一些“会员制度”,比如累积消费可以获得“职业知识卡片”,增加粘性。
李雪则负责“产品设计”和“空间规划”。她画了简单的小店布局图,区分出“休闲区”、“学习区”和“文创展示区”,还构思了几款“职业主题”的饮品和文创产品的样式。
在模拟销售环节,“青春指南针”小组需要向“评委”(几位企业家和职业规划师)介绍他们的“商业方案”,并回答各种“刁钻”的问题。
“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张岚问道,“如果市场上出现了模仿者怎么办?”
“我们的核心是‘体验’和‘主题’,”林薇深吸一口气,回答道,“我们不仅仅是卖东西,更是在营造一种符合学生需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模仿者可能复制我们的产品,但很难复制我们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我们会不断根据客户反馈调整和推出新的主题和活动。”
“你们的定价似乎比普通奶茶店高一些,如何说服消费者接受?”另一位评委问。
“因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饮品和文具,还有‘空间服务’和‘文化体验’,”王磊接过话头,虽然有些紧张,但思路清晰,“我们做过‘调研’,学生们愿意为更好的环境和更有创意的产品支付一定的溢价。而且,我们的‘职业主题’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李雪则展示了她的设计图和创意想法,强调了“差异化”和“情感连接”。
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