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铁血商城:穿越1937 > 第三十章:暴风雨前夜的全面备战(1938年5月3日)

第三十章:暴风雨前夜的全面备战(1938年5月3日)

地雷被埋设在离地面20厘米处,连接着简易的触发装置——当坦克履带压断铁丝,隐藏在旁边的火石就会撞击硫磺块,引燃燃烧剂。

在郊外的试验场,一辆缴获的日军坦克缓缓驶来。"轰!"随着巨响,火焰冲天而起,坦克瞬间被火海吞噬。但问题接踵而至:雨天时火石容易受潮。团队又紧急研发出防水引信,采用蜡封技术,确保在暴雨中也能正常引爆。

三、情报网络的再升级

(一)无线电监听网:电波猎捕

情报总局的地下室里,五部崭新的无线电测向仪发出轻微的嗡鸣。技术人员戴着耳机,在密密麻麻的电波中捕捉日军信号。为了破译密码,杜承渊特意从上海请来了留德博士吴明。吴明带领团队分析了上千条截获的密电,发现日军使用了"维吉尼亚密码"。他们制作出巨大的密码盘,通过反复比对,终于破译出部分关键词:"樱花行动"代表总攻,"松鹤"指代第10师团。

监听网采用三角定位法,在防线周边设置三个监听站。一旦捕捉到日军信号,三个站点同时计时,通过计算信号到达时间差,能精准定位发报地点。\小_说+C?M,S, ?耕?芯\醉~全¨5月3日下午,他们成功定位到日军在滕县的一处指挥部,误差不超过50米。

(二)鸽哨队:暗夜信使

鸽哨队的鸽舍里,新招募的200只信鸽正在接受特殊训练。猎人出身的队员们采用"饥饿训练法":每天只在固定地点喂食,培养信鸽的归巢本能。为了防止日军击落,技术人员给部分信鸽安装了微型干扰器。这种核桃大小的装置能发出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干扰日军信鸽的导航系统。

夜间侦查组的队员们配备了荧光涂料,在日军营地周边绘制特殊标记:圆圈代表兵力,三角表示火炮,箭头指向行军方向。队员小张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巡逻队发现,他迅速将涂料抹在脸上,伪装成鬼怪模样,竟吓得日军抱头鼠窜。

(三)沦陷区情报网:市井密码

在扬州、蚌埠、商丘等沦陷区,情报人员发展出独特的情报传递方式。菜市场成为情报中转站:卖白菜的老王将写有情报的纸条塞进菜心,买主只需说"要带根的",就能完成交接。茶馆里的说书人也暗藏玄机,他们在故事中插入暗号:"话说那秦琼卖马"代表日军增兵,"武松打虎"则表示武器运输。

在商丘,情报员老周发展了一名日军翻译作为内线。这名翻译每次传递情报时,都会故意将文件掉在厕所,老周则扮成清洁工前去捡拾。为了防止暴露,他们还发明了"米汤密写术":用米汤在普通信纸上书写,晾干后毫无痕迹,涂上碘酒就能显现字迹。

西、后勤体系的极限运作

(一)粮食保卫战

粮食短缺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杜承渊亲自签署命令,征用徐州周边所有民用车辆,组成浩浩荡荡的运输队。运输队采用"分段接力"模式,每50公里设置一个中转站。在萧县中转站,站长老陈发明了"粮车伪装法":将粮食装在双层车厢里,外层堆放柴火,中间用隔板隔开。

为了动员百姓捐粮,杜承渊在各村召开誓师大会。在河口镇,他举起一位老妪捐赠的半袋红薯,声音哽咽:"这半袋红薯,够一个战士吃上三天!够他多杀三个鬼子!"百姓们被他的真诚打动,有人捐出了留作种子的小麦,有人献出了过年才舍得吃的腊肉。后勤部门连夜搭建了15座地下粮仓,采用祖传的草木灰防潮法:在粮仓底部铺一层石灰,再垫上厚厚的稻草,粮食上面覆盖竹席,最后撒上草木灰。

(二)被服革新

被服厂内,缝纫机的哒哒声日夜不停。从上海请来的裁缝师傅李阿婆传授了流水线生产工艺:裁剪、缝制、锁边各设专人,效率提升三倍。更重要的是,他们研发出"多功能军装":衣领内侧缝制地图夹层,口袋底部暗藏暗格,可放置微型武器;裤腿处设有可拆卸的布条,紧急时能充当绷带。

为了解决布料短缺问题,杜承渊发动百姓捐出旧衣物。在柳新镇,妇女们将收集来的碎布拼接成"百家衣",再染成军绿色。这些布料虽然粗糙,但胜在结实耐磨。被服厂还特意制作了一批"冬夏两用军装":外层为帆布,内衬可拆卸的棉絮,适应多变的天气。

(三)医疗突围

武月如在徐州城内西处奔走,征用了五座祠堂作为临时医院。她从上海秘密运来5000支盘尼西林,藏在棺材里,伪装成运送药材的车队。为了培训医护人员,她编写了《战地急救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知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