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进攻演练中,坦克部队遭遇“敌方”的顽强抵抗,前进受阻。此时,空军的支援及时赶到,180架飓风式战斗机呼啸而过,对“敌方”阵地进行了猛烈的扫射和轰炸,为坦克部队打开了突破口。随后,步兵迅速跟进,与坦克部队协同作战,成功占领了“敌方”阵地。
空军的180架飓风式战斗机负责夺取制空权,120架He 111轰炸机则对模拟敌方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在空战演练中,战斗机飞行员们驾驶着战机,在空中进行激烈的缠斗。他们凭借精湛的飞行技术和敏锐的判断力,不断调整战术,寻找机会击落“敌机”。轰炸机编队则在战斗机的护航下,准确地将炸弹投向目标,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海军在马六甲海峡进行了封锁与反封锁演练。15艘驱逐舰和30艘护卫舰组成封锁线,对模拟敌方船队进行拦截。潜艇部队则潜伏在水下,伺机发动攻击,成功“击沉”了多艘模拟敌舰。在演练过程中,各军种之间的协同配合得到了充分检验,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被及时记录下来,用于后续的改进和调整。
在一次潜艇伏击演练中,潜艇按照预定计划潜伏在海底,等待“敌方”船队的到来。当“敌方”船队进入攻击范围后,潜艇迅速上浮,发射鱼雷。然而,由于计算误差,第一枚鱼雷偏离了目标。潜艇指挥官迅速调整战术,重新计算射击参数,发射了第二枚鱼雷,最终成功“击沉”了一艘“敌舰”。这次演练暴露出潜艇部队在射击精度方面的问题,随后,潜艇兵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项训练。
后勤系统也进行了实战化测试。11月25日,模拟战时紧急运输任务,9000辆卡车在24小时内,将30000吨物资从后方储备中心运送到前线。运输过程中,设置了道路损毁、敌方空袭等突发情况,考验后勤保障部队的应急处理能力。
当运输车队行驶到一条桥梁时,桥梁突然被“敌方”炸毁。后勤保障部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派工程兵部队进行抢修。同时,寻找附近的渡口,利用船只将物资转运过河。在“敌方”空袭时,车队迅速分散,进入预先设置的掩体躲避。最终,依靠完善的调度系统和备用路线,物资依然按时送达,证明了后勤运输体系的可靠性。
第六节 国际社会的强烈震动
当杜承渊的军事准备进入尾声时,国际社会才惊觉南洋突然崛起的军事力量。
日本:东京军部在11月15日就截获了异常的无线电信号,但首到11月20日才确认杜承渊新增了648,000名陆军。在11月22日的御前会议上,山本大佐拍着桌子咆哮:“短短一个月组建36个师,这怎么可能!他们的装备、训练、后勤是如何解决的?”日军立即加强了在新加坡的军事部署,将2个师团调往马六甲海峡沿岸,并从中国战场抽调50架战机增派到东南亚。同时,日军还制定了对爪哇岛进行侦察和空袭的计划,准备摸清杜家军的底细。
日本媒体也开始大肆渲染“南洋威胁论”,煽动民众的战争情绪。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杜家军的“扩张野心”,将杜承渊描绘成一个妄图破坏“大东亚共荣圈”的恶魔。在日本国内的街头,随处可见号召民众支持战争的标语和海报,战争的阴云愈发浓重。
美国:11月25日,罗斯福总统在白宫紧急召开内阁会议,情报部门展示了详细的报告:“这个神秘的南洋势力,一个月内建成现代化空军,拥有300架先进战机。他们的工业生产能力,己经超过了很多主权国家。”会议决定,加强在菲律宾的防御力量,同时密切关注南洋局势。美军开始与英军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探讨,后续是否会采取联合军事行动还在商议之中。
美国的一些议员在国会中激烈辩论,对于是否介入南洋局势意见不一。一部分议员认为,应该支持杜家军对抗日本,以遏制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保护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另一部分议员则担心,过度介入会引发与日本的首接冲突,将美国拖入战争的泥潭。而美国的资本家们,却看到了商机,纷纷希望与杜家军建立贸易关系,推销他们的武器和工业产品。
英国:11月28日,丘吉尔在议会下院叼着雪茄,神色凝重地说:“控制4050万人口的经济体,突然爆发出如此军事力量,这将改变整个东南亚的战略格局。”英国一方面加强了在马来亚的防御,另一方面试图与杜承渊建立联系,派出了秘密使者前往爪哇岛,希望能达成某种合作协议,共同对抗日军。但同时,英国也在暗中评估,如果杜家军对其殖民地构成威胁,是否要采取军事行动。
英国的秘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