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公平的方式到来。
她的世界在那个冬天已经结束了,只是我们才刚开始理解——什么叫“用沉默丈量爱的长度”。
庭审最后一日。
整个江州市的司法界和媒体圈都聚焦于这起极具争议的案件。林语彤的行为、她的动机、她的陈述,已不仅是法庭上的材料,而成为舆论场中每一个普通人对“正义”这个词的再定义。
审判庭门口,警戒线外依旧是人群。年轻学生们脸上带着稚嫩与迷茫,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正义的好奇与追求;教育工作者们神情凝重,他们深知这起案件对社会教育意义的深远;法律从业者们则表情严肃,他们思考着法律在这种复杂情况下的权衡与公正;甚至还有一些穿着素衣的老年人,他们目光浑浊,却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的沧桑。他们神情凝重,不喧哗、不叫嚷,只是安静等待。他们的沉默,仿佛是对这场审判的一种无声的关注,也是对社会正义的一种默默期许。
这是一次罕见的集体观审,情绪复杂而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09:00,审判正式开始。
合议庭合议后进入宣判阶段。
主审法官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他的表情严肃而庄重,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可避免的压抑感:
“本院认为,被告人林语彤在未依法报案、未寻求司法途径的前提下,单方面实施极端行为,致三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他的声音在审判庭内回荡,如同沉闷的雷声。
“虽三名被害人社会评价复杂、在案件中可能存在道德瑕疵,但不构成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视着整个法庭,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鉴于被告人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手段冷静缜密,社会危害性大,本应依法从重惩处。”他的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但考虑到本案特殊背景,被告人有明确情感动机,作案后主动认罪,无证据表明有进一步作案计划,且有一定社会舆论背景对其造成持续心理压迫……”他的声音稍微放缓,似乎在斟酌着每一个字。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判处林语彤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全场无声。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这个判决结果。
林语彤低头点头,眼中无喜无悲,只像对一场必然抵达的命运说了一声“我知道”。她的表情平静,仿佛这个判决早已在她的预料之中。
庭外记者瞬间整理口风,媒体平台上立刻炸开了:
? “林语彤案判决:十五年是否公正?”
? “正义的边界:她杀人了,但人们却在哭”
? “‘不能让好人默默死去’——一个女孩的悲壮陈述”
司法之锤落下,程序终结,却也在社会心里留下一道极难愈合的伤口。那伤口,是对正义的迷茫,是对人性的反思,也是对社会冷漠的警醒。
当日下午,程望离开法院大楼。
他没有回警队,而是去了江州东郊的一个小院——那里,是赵怀德曾经的家。
小院被岁月侵蚀,显得破败而冷清。门口挂着锈迹斑斑的铜锁,那锁仿佛已经沉睡了很久,见证着这里曾经的温暖与如今的凄凉。门楣下还有些泛黄的奖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奖状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赵怀德曾经的荣誉与付出。
程望站在门前许久,心中五味杂陈。随后,他缓缓坐在石阶上,石阶冰冷刺骨,透过裤子传递到他的身体。他抽出一张笔记本纸,那是林语彤审讯后递给他的——她写给赵怀德的“悼词”,但不愿在庭上念出,只托他留着。
纸张被揉过,已经有些褶皱,仿佛在诉说着林语彤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赵老师,如果我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宁愿不知道他们做过什么坏事。因为知道之后,我就再也无法好好生活了。我只是想要一个世界,您能活着,人们愿意相信善良,不再把沉默当保护色。您不是神,也不是伟人。您只是一个穿旧衣服站在讲台上的人,但那时我觉得,您是世界上最值得依靠的大人。我没让您体面地死,也没让自己光明地活。我只想说一句:对不起,我做不到更好。”
程望读完,默默将纸叠回信封,点了根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有些迷离。吐出的烟雾模糊了眼前景物,也模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