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就好。我这脑子笨,这么多年也就琢磨出点皮毛,您见多识广,往后还得多帮衬帮衬咱们这弹药车间。”
贵华润微笑着说:“钱师傅,您过谦了,看这车间的运作,您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咱们互相学习。”
继续前行,他们步入枪支装配车间。
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简易图纸,桌上堆满了各种零部件,工人们两两一组,默契配合,正迅速而有序地组装枪支。
张张厂长拿起一支刚组装好的步枪,熟练地拉动枪栓,“咔嚓” 一声脆响,在车间回荡:“咱这的枪,都是仿造缴获来的家伙,东拼西凑、修修改改,勉强能用。但要跟鬼子的精良装备比,不论是精度还是射速,都差一大截。”
贵华润接过枪,仔细端详,深知这简陋背后是无奈,更觉自身责任重大。
此时,一个年轻干练的小伙子从旁边蹿了出来,他穿着一身略显破旧的军装,头发短而利落,眼神透着机灵劲儿。
“张厂长,您找我?” 小伙子问道。张张厂长笑着说:“小孙,这是新来的贵专家,以后枪支装配这块儿,你得多向他请教请教。
小贵,这是咱们枪支装配车间的负责人孙小刚,别看他年纪轻,干活儿可麻利了,是咱们这儿的‘小老虎’。”
孙小刚立正敬礼,大声说道:“贵专家好!我早就盼着能有新技术、新方法了,您来了,咱们肯定能把枪造得更好,让战士们用得更顺手!”
贵华润回礼,鼓励道:“孙师傅,看你们这股干劲儿,咱们一定行!”
来到一处山洞改造的仓库,张厂长拍了拍堆积如山的木箱,里面装满了枪支弹药:“这些,都是咱兵工厂的心血,是战士们的底气。
虽说数量不算多,但每一批运往前线,都能给鬼子添些麻烦,让咱的人多几分胜算。”
贵华润环顾西周,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座仓库充盈起来,用科技的力量为抗战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参观完黄崖洞兵工厂的各个车间后,贵华润怀揣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满脑子的思索,回到了自己那间狭小而简陋的房间。
屋内光线昏暗,仅有一盏昏黄的油灯在墙角摇曳,勉强驱散些许黑暗。
墙壁是未经粉刷的粗糙石头堆砌而成,透着丝丝寒意。
一张破旧的木床占据了一角,床上的被褥单薄且打着补丁,床边放着一张同样破旧的书桌,桌上堆满了杂乱的纸张、几本翻旧的书籍以及一些简单的绘图工具。
贵华润缓缓在书桌前坐下,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刚才在各个车间看到的场景:锻造车间里,工人们汗流浃背地挥舞着铁锤,通红的铁块在千锤百炼下逐渐成型;
弹药装填车间,师傅们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可即便如此,仍难以避免因技术局限而出现的质量问题;枪支装配车间,那些拼凑而成、性能落后的枪支,承载着战士们的无奈与期望。
在这诸多问题中,子弹的供应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前线战事吃紧,弹药消耗巨大,而现有的手工装填方式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需求,还时常因人为因素导致哑火、炸膛等危险情况。经过深思熟虑,贵华润决定先从制造子弹复装机器入手,这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弹药质量。
他拿起一支铅笔,铺开一张白纸,开始绘制初步的设计草图。笔尖在纸面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他与这困境宣战的号角。
首先,考虑到兵工厂有限的动力来源,机器必须采用简易的手摇式设计,以人力驱动,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运转。贵华润勾勒出一个坚固的金属框架,作为机器的主体支撑,既能保证稳定性,又便于操作工人站立或坐下操作。
接着,他专注于设计子弹复装的核心部件 —— 弹壳修复与火药装填装置。
对于弹壳,由于战场上能回收大量变形、损坏的弹壳,若能加以修复利用,将极大节省原材料成本。他构思着设计一套多功能模具,既能对弯曲变形的弹壳进行矫正,又能对破裂的弹壳进行修补,使其恢复到可供装填火药的标准状态。
在草图上,他仔细标注尺寸,反复核算,力求精确无误。而火药装填部分,则要引入一个可调节的计量装置,根据不同类型的子弹,精确控制火药的装填量,避免因火药过多或过少导致的炸膛或威力不足问题。
绘制过程中,贵华润不时停下笔,陷入沉思。
他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原材料的可获取性、工人的操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