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129章 三军装备研发体系

第129章 三军装备研发体系

江南造船厂的汽笛划破晨雾,第一块刻有“1500吨级护卫舰01号”字样的钢板缓缓送入船坞。·顽? ? .鰰.栈/ .埂-欣-嶵′快~

贵华润站在龙门吊下,工装外套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目光却死死盯着钢板边缘的水密隔舱焊接纹路——那是他参照明代福船工艺改良的“鱼鳞式焊接法”,焊缝强度比传统工艺提升40%。随着焊花飞溅,新中国第一代自主设计的战舰终于从图纸走向现实,但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贵部长,海军司令部来函!”技术员小陈抱着牛皮纸袋狂奔而来,红头文件上“加快全军装备体系化建设”的批示刺得人热血沸腾。贵华润展开图纸,1500吨级军舰的设计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改进建议:主炮射速不足、航空反潜能力缺失、高原环境适应性差……这些问题像沉重的锁链,勒得他喘不过气。

深夜的办公室,他翻出珍藏的《孙子兵法》,“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的批注被红笔反复勾画,突然将茶杯重重砸在桌上:“必须成立专业化研发中心!”

次日清晨,GF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中,贵华润的声音铿锵有力:“我们不能再搞‘小作坊式’研发!建议成立陆、海、空三大装备研发中心,像古代的工部衙门般各司其职!”他展开手绘的架构图,陆军装备研发中心的图标是一辆青铜战车,空军是展翅的玄鸟,海军则是破浪的楼船。

“陆军要解决坦克爬坡力不足、火炮射程短的问题;

空军必须突破航空发动机‘心脏病’;

海军得开始设计研发下一代军舰的难关!”

陆军装备研发中心选址在太行山深处的旧兵工厂。,8!6′k?a·n^s?h?u·.¨n-e*t+

贵华润带着团队实地勘察时,眼前是锈迹斑斑的机床和漏雨的厂房。

“当年八路军在这里造过地雷,今天我们要造坦克!”他踢开脚边的弹壳,在布满青苔的石板上画出草图。坦克设计研究所首任所长老郑却愁眉苦脸:

“贵工,我们连坦克履带的合金钢配方都没有,拿什么造?” 贵华润转身从挎包里掏出一本《天工开物》,翻到“五金”篇:“古人用‘灌钢法’炼出的宝刀削铁如泥,我们改良工艺!”研发团队日夜守在炼钢炉前,将废旧炮弹壳、铁轨与铁矿石按古法配比,加入从中药铺淘来的硼砂作为助熔剂。当第一炉合格的高锰合金钢液流出时,老郑的胡子上沾满钢渣,却笑得像个孩子:“这比俺老家打铁的手艺强百倍!”

火炮设计研发所的难题更棘手。

进口的苏制火炮在东北零下30℃的环境中频繁卡壳,贵华润带着工程师钻进故宫武备馆,盯着清代“神威大将军炮”的炮闩结构若有所思。“给炮管加个‘棉衣’!”他提出在炮管外层加装可拆卸的保温套,内部采用明代“火铳”的自清洁膛线设计。¨E,Z¢小*说!罔/ ?追~罪?新!蟑*踕,

试验那天,当改良后的122毫米榴弹炮在雪原上连续发射50发未出故障,炮兵连长激动地敬了个军礼:“首长,这炮比亲娘还可靠!”

车辆设计研发所的突破来自一场意外。某次测试中,军用卡车在泥泞山路抛锚,贵华润蹲在车轮旁,突然想起儿时见过的独轮车“人字胎”。

他连夜召集工匠,将传统木质车胎的防滑纹路转化为橡胶胎面设计,又借鉴古代“记里鼓车”的齿轮计数原理,发明出自动换挡装置。

当第一辆“先锋号”越野车翻越秦岭时,驾驶员摇下车窗大喊:“这比骑骡子还稳当!”

与此同时,空军装备研发中心在沈阳拔地而起。

贵华润站在荒地上,望着试飞员驾驶的米格-15在头顶呼啸而过,眉头拧成疙瘩。

“发动机寿命只有200小时,这哪是‘战鹰’,分明是‘病鸟’!”他在航空发动机技术研发所的成立大会上拍案而起,带着团队拆解报废的苏制发动机,却发现叶片上布满神秘的蜂窝状结构。

贵华润指着叶片断面,在车间里架起古老的坩埚。

他们将废旧飞机蒙皮融化,加入从景德镇淘来的高岭土,经过七七西十九次烧制,终于炼出耐高温的钛合金。

当第一台“昆仑”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轰鸣,尾焰照亮夜空时,总工程师抹着眼泪说:“这声音,比俺娃的哭声还动听!”

战斗机技术研发所的年轻人们则在与空气较劲。

风洞里,模型机翼被吹得摇摇欲坠,贵华润突然想起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流体力学!古人早就在研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