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148章 铜墙铁壁

第148章 铜墙铁壁

西北某防空试验场的戈壁滩被烈日炙烤得滚烫,地表温度飙升至60℃。·s^o¢e.o\.?n^e^t/一枚防空导弹拖着尾焰划破天际,却在距离靶机50米处突然失控,拖着浓烟坠入荒漠。贵华润蹲在仍散发着焦糊味的弹体残骸旁,捡起半截烧焦的推进剂药柱,指腹摩挲着表面龟裂的纹路。远处,雷达屏幕上不断闪烁的红点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M国新型地对地导弹的威胁,正迫使中国防空体系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

北京郊外的防空指挥中心内,空气仿佛凝固在刺耳的警报声里。值班军官死死盯着雷达屏幕,数十个高速目标正从不同方向逼近模拟防区。"现有雷达刷新率根本跟不上!"技术主管王大鹏捶着操作台,显示屏上的目标轨迹卡顿成断断续续的虚线,"M国'雷霆之怒'导弹的末端速度超过6马赫,我们连火控解算时间都不够!"

为突破技术瓶颈,科研团队紧急入驻秦岭深处的山洞实验室。那里潮湿阴冷,蚊虫肆虐,工程师陈薇却连续72小时守着巨型计算机,调试新型相控阵雷达的算法。,我/的.书*城_ ¢蕞¢歆_璋^结*更′欣·快·

当系统首次实现对100个高速目标的实时跟踪时,她才想起白大褂口袋里还揣着父亲病危的电报——而此时,距离父亲离世己过去三个月。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试验场,红旗-XX防空导弹的试射遭遇接连失败。

第七次试射时,导弹在升空后突然发生剧烈震颤,拖着浓烟坠入戈壁。总设计师老周蹲在弹坑旁,捡起变形的弹翼,声音沙哑:"气动布局不过关,再强的发动机也是废铁!

"团队随即展开攻坚战,将风洞试验与计算机模拟结合,在三个月内完成237次模型测试。

为获取更精准的数据,年轻技术员们冒着被强风掀翻的风险,在风洞边缘人工记录参数。当改进后的导弹以5.8马赫速度精准拦截靶弹时,现场的年轻技术员们抱头痛哭。有人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第189次调整翼梢小翼角度,成功降低32%的气动阻力。"

上海某保密机房内,数百台服务器组成的"昆仑"指挥系统正在进行压力测试。`第′一_看+书¨罔~ ¢庚`薪¢最·全′程序员小林盯着不断报错的屏幕,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键盘上:

"数据链延迟必须控制在0.1秒内!"为实现防空单元的无缝协同,团队创新性地将航天测控技术引入防空领域,开发出量子加密通信模块。在一次模拟实战演练中,系统突然遭遇高强度电磁干扰,整个机房陷入混乱。

但工程师们顶着压力,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最终让系统在干扰环境下成功引导12个防空阵地,同时拦截36个模拟目标。当欢呼声响起时,总工程师展示着系统拓扑图:"现在,我们的防空网络就像一张智能大网,任何入侵目标都会被瞬间锁定。"

与此同时,在西川深山的推进剂研究所,防爆车间的铁门紧闭,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研究员李建国戴着防毒面具,将新型高能材料倒入混料罐。突然,罐体温度急剧飙升,警报声大作。

他抓起灭火器冲上前,却被气浪掀翻在地。"硝酸酯含量必须再降低0.3%!"

他捂着灼伤的手臂,在试验记录本上写下血字。为寻找更安全高效的推进剂配方,团队尝试了上千种化合物组合,经历了17次爆炸事故。

当第1082号配方在高温高压测试中保持稳定时,实验室主任激动地摔碎了手中的防护面罩:"我们终于摆脱了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内蒙古的推进剂生产基地,万吨级挤压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厂房在机械震动中微微颤抖。

工头老张紧盯着仪表盘,当药柱挤出速度达到每分钟2米时,设备突然剧烈震动。"不能停!"他抄起扳手冲进车间,徒手调整模具温度,手掌被烫出大片水泡。经过三个月的工艺优化,生产线实现了连续72小时无故障运行。

技术员展示着新型药柱:"这种改性双基推进剂,让导弹射程提升了40%,过载承受能力达到20G!"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攻克生产工艺,37名工人因长期接触有毒原料患上严重疾病。

在西北某靶场,搭载新型推进剂的防空导弹迎来终极测试。

当靶机以6马赫速度突防时,导弹如离弦之箭腾空而起,在末端突然加速,以9马赫的恐怖速度精准命中目标。观测站里,贵华润看着数据记录仪,眼眶泛红:

"我们的导弹,终于有了追着敌人打的资本!"这一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