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洵的担忧是多余的。?白~马*书-院′ `首~发\
李宽跟着府兵们不但没露相,反而在望城和湘阴交界的几个村里混的风生水起。
他这辈子虽然天生富贵,可上一世却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对村里的生活乃至各种农活杂活都不陌生。
而且他识字,动手能力强,嘴皮子也溜,还能放下亲王的身段,在护卫们提前帮他克服了虱子跳蚤的问题之后,他便成为了当地十里八乡百姓口中能干、踏实又聪慧的俊后生。
唯一让大伙诟病的是,这么个俊后生一过晌午头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必须蒙头睡到晚上才醒,看起来多少有点虚的样子,不如跟他一起来帮村里干活的其他府兵有精神。
但瑕不掩瑜,李宽化名的李二凤挺招人喜欢,他借住农户家的第一天晚上,他给邻里街坊读过最近两期的《岳州快闻》又给大伙儿讲了段孙大圣大闹天宫的评书,那家当家的就想把自己刚刚十西的闺女嫁给他,升级给他当爹。
这后生虚是虚了点,但能说会道,还识字,以后进城去谋个差事该是不难,此等良婿不容错过啊!
天降良缘,俺闺女的好日子要来了!
李宽吓得晚上的时候用一根木头杠子顶紧了门,生怕这家人给他来个自荐枕席、生米煮成熟饭之类的操作。¨x^i¢a!o~s^h\u/o_c-h+i·..c\o\m^
这家闺女还是个豆芽菜呢!
我是岳州李老二,不是长安李老二啊!
其实府兵们一开始进村的时候,村里的人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对他们的态度十分的冷淡,连借宿的事情都不答应,还是两个王府护卫跟里正作保,村民看在楚王的面子上才让府兵们分散借宿各家。
李宽深知这些村民对他们这些当兵的防备心极强,让程星宇提前给府兵们交代,到了借宿的人家,别装大爷,别盯着人家的大姑娘小媳妇乱看,拿起扫把就扫地,挑起扁担就去打柴挑水,眼皮活泛点,吃了人家的东西要给钱,走的时候要把屋子床铺收拾干净。
府兵们哪受过这个委屈,几个刺头不乐意,当场被打一顿,其他人才一板一眼的按照交代去做事。
别看这些事情小,落在村民眼中,首观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队府兵和其他官军不一样。
李靖和李孝恭治军算是很严格了,当年平萧铣、辅公祏时,两位大佬三番五次下令禁止官兵抢掠扰民,可战争结束,当地的百姓还是被官军祸害的够呛,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大有人在。+h_t·x?s`w_.*n′e′t~
江南不少地方的不少人可还记着这些恶事呢,怎么可能对官军有什么好感?
即便是李宽在岳州和潭州大搞兵册登记,用土地来安民心,但实际上愿意应征成为府兵的青壮并不多。
苏定方训练的两批府兵也多是一些在乡里混的不如意,想要进入军府混个身份,或是生活暂时没有着落的人。
这些人在军营里表现的还行,出了军营,可就是另一副样子了。
两批府兵陆续回到乡里,也把营中的不良习气带回到乡里,百姓们发现,这些本乡的府兵跟其他官军没什么区别,自然是没什么好感。
可这队打着“军民鱼水情,下乡送温暖”口号的府兵与他们见到的其他府兵完全不同。
这些府兵穿着新的军服,戴着同样的军帽,背着一样的包袱,连脚上的鞋子样式都是一样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没有恶形恶相,精神风貌是其他府兵完全比不了的。
进院就干活,说话都是老乡长老乡短,不小心打破个碗也要立刻赔钱。
几个一组,帮着村里的鳏寡孤独修房子、扎篱笆,还有二凤小哥这种专门给村里人读报纸,讲笑话评书的。
整体上看,这些府兵做的事情跟他们喊的口号是符合的。
村民们第一次见这种事,有些拿不准这些人到底要做什么。
不过既然他们没有扰民,村民们也没把府兵下乡当回事,府兵们一走,他们也就忘了。
李宽也没指望一次就能把岳州府兵的新形象立起来。
只要前几次不出岔子,以后多搞几次,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习惯成自然,百姓习惯了官军的变化,官军习惯了跟百姓相处的新方式,这就够了。
不过改变官军在民间的形象并不是李宽的目的。
他之所以搞这一出,只是想掩护自己搞民调而己,他可没有忘记自己的目的。
凭借着还算宝相庄严的外形和利索的嘴皮子,时不时再给村民一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