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医圣传 > 第259集:《气脉光影成像》

第259集:《气脉光影成像》

是,需要一个“蓝图”。

第三章:内景图的启示

周明远再次拜访了张师传。老人的诊室依旧是那股熟悉的草药香,他听完周明远激动的描述和初步的实验结果,捻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了然。

“周教授,你能想到从这里入手,是个缘分。”张师传缓缓说道,“我们中医讲‘内景返观’,老一辈的医者,通过修炼和内省,能‘看’到体内气血的运行、经络的走向。只是这种体验难以言传,只能靠图谱记录。”

说着,张师传从里屋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古朴的木盒。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卷泛黄的丝绸画卷。他轻轻展开,那是一幅年代久远的图画,上面用朱砂和墨线勾勒着人体的轮廓。与普通的解剖图不同,这幅图上,没有五脏六腑的细节,而是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红色线条,如同一张复杂的网络,连接着一个个用朱砂点标注的“节点”。

“这是……”周明远屏住呼吸。a?精.?#武¢$?小&说?网]× *`[首?$发%

“这是我张家祖传的‘内景图’,传了十几代了。”张师传的语气带着敬畏,“图中红线,便是先人们‘看’到的经络走向;朱砂点,是主要的穴位。这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历代先祖通过特殊的修炼和临床体验,一点点描绘下来的。”

周明远凑近,仔细观察。那些红线的走向,与他在李师傅身上观察到的光点连线的模糊轨迹,竟然有几分神似!他心中一动,拿出笔记本电脑,调出了李师傅练拳时太赫兹扫描的三维重建图——那是将多次扫描数据叠加,用算法勾勒出的能量分布趋势图。

当他把内景图的电子版与太赫兹能量分布图放在一起比对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图中朱砂勾勒的经络主线,与太赫兹波捕捉到的、能量相对集中的通道,虽然细节上有差异,但整体走向、关键节点的位置,竟然高度重合!尤其是几条主要的经脉,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几乎像是用同一套坐标绘制的。

“太不可思议了……”小王喃喃道。这不是巧合,这是跨越千年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一次惊人碰撞。

张师传看着屏幕,眼中泛起泪光:“老祖宗的东西,不是迷信啊……周教授,这图,你拿去研究吧。希望你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中医说的‘气’,说的‘经络’,是真的有东西在那里的。”

周明远郑重地接过内景图的电子扫描件,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将这抽象的图谱和模糊的能量信号,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科学工具。

第四章:气脉光影仪的诞生

有了内景图作为“地图”,周明远的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他组建了一个跨学科团队,成员包括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中医针灸医师,甚至还有一位擅长图像处理的工程师。

他们的目标是:研发一台能够实时、可视化显示人体经络能量分布及淤堵情况的仪器——他们暂且称之为“气脉光影仪”。

第一步,是优化太赫兹扫描技术。传统的太赫兹设备体积庞大,扫描速度慢,无法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周明远团队与仪器厂商合作,开发了小型化的太赫兹阵列探头,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分辨率。

第二步,是建立“经络能量模型”。他们以张师传的内景图为基础,结合大量太极拳练习者、针灸得气状态下的太赫兹数据,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一个描述经络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需要能够识别出内景图上标注的主要经络和穴位,并量化其能量强度。

过程是艰难的。数据量巨大,算法调试复杂,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他们发现,人体的能量状态受情绪、体质、甚至外界环境影响极大,这给稳定捕捉和识别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次关键的突破来自于针灸临床实验。他们邀请了几位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并同步用改进后的太赫兹设备进行扫描。医师们根据患者的“得气”反馈和疗效,标记出经络“畅通”或“淤堵”的状态。

周明远团队将这些临床标记与太赫兹数据结合,发现了能量分布的特定模式:在经络“淤堵”部位,太赫兹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会出现异常,能量流动的连续性也会被打断,对应到图像上,就是一片能量相对较弱、甚至断裂的区域;而在“畅通”部位,能量流则呈现出连续、稳定的特征。

“找到了!这就是‘淤堵’的光学特征!”小王指着屏幕上一组对比图,兴奋地说。图中,健康人的膀胱经呈现出一条清晰、连续的能量光带,而一位腰腿痛患者的同一部位,光带明显变窄,中间还有几处暗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