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医圣传 > 第259集:《气脉光影成像》

第259集:《气脉光影成像》

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发了图像识别算法,能够自动识别经络走向,计算能量强度,并根据预设的阈值,标记出可能存在淤堵的区域。同时,他们还引入了色彩编码系统,用不同的颜色和亮度来表示能量的强弱和流动状态——绿色代表畅通,黄色代表轻度淤堵,红色代表严重淤堵。

经过半年多的攻关,一台外形类似大型b超机的设备——第一代“气脉光影仪”,终于在实验室里诞生了。

第五章:临床的验证与回响

验证仪器的时刻到了。周明远团队与张师传所在的中医院合作,进行临床实验。

第一位受试者是一位患有顽固性面瘫的患者,病程已达三个月,针灸效果一直不明显。张师传的弟子,年轻的针灸医师小林,先对患者进行了传统的望闻问切和经络辨证,判断其为“阳明经气血阻滞”。

然后,患者躺在检查床上,气脉光影仪的探头在他面部及颈部缓缓移动。屏幕上,实时生成了患者面部的太赫兹能量分布图。众人清晰地看到,沿着足阳明胃经在面部的循行路线,能量光带明显暗淡、稀疏,尤其是在“地仓”“颊车”等穴位附近,出现了明显的红色淤堵标记。

“和我辨证的结果一致,确实是阳明经淤堵为主。”小林医师点头道。

接下来,小林医师根据光影仪显示的淤堵部位,调整了针灸取穴方案,加强了对阳明经上几个关键穴位的刺激,并配合温针。

在治疗过程中,光影仪持续扫描。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针刺和温灸的进行,屏幕上那些红色的淤堵区域,颜色逐渐变浅,黄色、绿色开始蔓延,能量光带也变得明亮、连续起来。患者同时反馈,面部麻木感似乎有所减轻。

一个疗程(十次治疗)后,患者的面瘫症状明显改善,嘴角歪斜基本纠正。更重要的是,每次治疗前后的光影仪图像对比,清晰地显示出经络能量状态的改善过程。

另一个案例是一位长期失眠、伴有焦虑的患者。传统辨证为“心肾不交”。光影仪扫描显示,其心经和肾经的能量连接薄弱,尤其是在“神门”“太溪”等穴位处,能量几乎断流。通过针对性的针灸和中药调理,两周后,光影图上的心肾经能量通道明显增强,患者的睡眠质量也随之大幅提高。

“太直观了!”一位资深老中医看着前后对比的图像,感慨道,“以前我们讲‘气血不足’‘经络不通’,患者很难理解。现在有了这个图,他们一看就明白自己哪里‘堵’了,治疗的依从性也大大提高。”

张师传亲自体验了一次光影仪扫描。当他看到屏幕上自己体内那几条清晰、明亮的经络光带时,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好,好啊……老祖宗的‘气脉’,终于能让大家‘看见’了。这不是迷信,是真真切切的能量流动啊!”

气脉光影仪的出现,在中医界和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它首次为“气血运行”这一抽象的中医概念提供了直观的科学影像佐证,让“经络”不再是只存在于古籍和医者经验中的模糊概念,而成为了可以被“看见”、被研究的客观存在。

第六章:传承与未来

在一次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上,周明远展示了气脉光影仪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案例。当屏幕上出现内景图与太赫兹能量图的重合影像,以及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时,会场内爆发出阵阵惊叹。

“这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一位来自德国的医学物理学家感叹道,“它架起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

如今,气脉光影仪已经在几家大型中医院投入临床试用,主要用于针灸取穴指导、疗效评估和体质辨识。它不仅帮助年轻医师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经络理论,也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推动了中医诊断的标准化和可视化。

周明远的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正在完善仪器的功能,希望能更精准地量化能量值,探索不同疾病与经络能量异常的具体关联。他们还计划将气脉光影技术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结合,开发早期健康预警系统。

张师传看着忙碌的研究团队,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祖先画像,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中医的传承,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在理解其本质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语言和工具去诠释、去发展。周明远和他的气脉光影仪,正是做了这样一件事——让古老的经络学说,在太赫兹波的照射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窗外,阳光正好。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太赫兹波依旧在无声地扫描、记录,屏幕上,那些代表着人体气脉的光影,如同流动的星河,诉说着千年医道与现代科学交织的奇妙故事。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