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与神医交流印证,更盼神医能将此开胸续命之奇术,择心性纯良之弟子倾囊相授,广布天下,惠泽苍生!乱世之中,多一位得神医真传之良医,便能多活千百性命!此乃千秋之功,远胜一人云游百城!”
蒋毅的话,情真意切,直指要害。尤其是最后一点——将华佗那惊世骇俗的外科医术传承下去,拯救更多生命,这正中华佗毕生追求的心愿!他行医一生,深知此等秘术传承之难,更知乱世之中良医的珍贵。加之这几日,他亲眼目睹蒋毅处理其他伤患:对伤口清洁近乎苛刻的要求(沸水煮布、烈酒擦洗),对炎症发热的独特认知和用药(虽无抗生素,但配伍思路极其大胆有效),以及提出的“隔离病患以防传染”等匪夷所思却又暗合医理的理念,早已对这个自称来自“夷州”的年轻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之心。·午^4!看·书^ *已`发_布+罪~新_漳?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华佗抚着花白的胡须,沉默良久。目光扫过榻上依旧虚弱但生机渐复的戏志才,扫过营帐外那些操练的年轻士卒,最终落在蒋毅那张年轻却写满坚定与智慧的脸上。那眼中燃烧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医术传承的热忱,绝非虚言。
“也罢。”华佗终于缓缓开口,声音洪亮,带着一丝决断,“董卓为祸,生灵涂炭,军中伤患,亦是苍生!老夫便破例,暂留些时日!”他看向蒋毅,眼中精光闪烁,“一来,确保戏先生无虞;二来,看看你这‘夷州奇术’,究竟还有多少老夫未曾闻之的门道!”求知与印证的火花,在这位神医眼中跳跃。
蒋毅心中一块巨石彻底落地!留下华佗,不仅意味着戏志才的彻底康复有了保障,更意味着在这即将到来的血肉磨坊中,无数将士的生命多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戏志才的康复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在华佗精妙绝伦的汤药调理和蒋毅精心设计的康复计划下,竟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与韧性。
华佗的方剂,主在固本培元,调理被剧毒和手术摧残的五脏六腑:以百年老山参大补元气,佐以黄芪、白术健运脾胃;以川贝、枇杷叶、鱼腥草清涤肺中余热顽痰;更用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滋养精血,修复受损组织。每一剂药,君臣佐使,配伍精妙,药力浑厚而持久。
而蒋毅则贡献了超越时代的康复理念:
* **呼吸训练:** 他指导戏志才进行极其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每日数次,每次半盏茶时间。“志才兄,想象气息如温水,缓缓沉入丹田,再徐徐吐出…对,慢一点,再深一点…此乃唤醒肺腑生机之本!”起初,戏志才连一次完整的深呼吸都咳喘连连,但在蒋毅的耐心指导和华佗药物的支持下,他坚持了下来,胸腔的憋闷感日渐减轻。
* **营养补充:** 蒋毅深知蛋白质对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的关键作用。他避开“虚不受补”的误区,不强求大肉荤腥,而是精心设计食谱:每日必饮新鲜牛乳或羊乳(煮沸);以去皮去油的鸡汤、鱼汤为底,熬煮软烂的粟米粥;加入捣碎的熟鸡蛋黄;更设法寻来当时被视为“贱食”的豆制品(豆腐、豆浆),因其富含植物蛋白。华佗起初对蒋毅如此重视“食养”且食谱古怪略有微词,但看到戏志才的体力与气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伤口愈合速度远超预期时,这位神医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并开始默默记录。
* **适度活动:** 蒋毅严格把控着“静养”与“动复”的界限。当戏志才能坐稳时,他便要求其在榻上缓慢活动手指、脚趾;能下床站立时,便由人搀扶,每日在室内缓行数步,逐日增加。华佗对此极为赞同,认为“久卧伤气,动则生阳”。
每一次戏志才咳喘的减轻(从带血丝的泡沫痰到清稀白痰,再到几乎无痰),每一次他下床行走距离的增加(从三步到五步,再到十步、绕室一周),都让蒋毅和华佗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不仅是医术的胜利,更是生命顽强意志的赞歌。
而这场从鬼门关硬生生爬回来的经历,更在戏志才的心境深处,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往昔的他,胸藏锦绣,腹有良谋,然天妒其才,孱弱之躯如风中残烛。那份“时不我待”的焦虑与“壮志难酬”的郁结,如同无形的枷锁,让他性情中常带着一丝阴郁的急迫与孤愤,甚至在某些策略上显得过于激进,不计后果。
如今,那濒死的黑暗与窒息感,那被利刃剖开胸膛的冰冷触觉(麻沸散效果退去后的残留记忆),那被蒋毅和华佗以通天手段从死神镰刀下拉回的切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