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现代军医穿越东汉救世 > 第124章 黄叙镇南定马来

第124章 黄叙镇南定马来

亲手将一面巨大的、绣着“镇南”二字的玄黑战旗升上最高的关楼。猎猎旌旗下,他按剑而立,声震四野:“自今日起,此关永镇南疆!凡我汉土,商旅通行,受此关庇护!凡有觊觎者,必遭雷霆之击!”

镇南关,如同一枚巨大的楔子,牢牢钉入了马来半岛的咽喉。但这仅仅是起点。

庞博的智慧在战后治理中熠熠生辉。他以镇南关为轴心,如同下棋般,在半岛北部沿海的天然良港、内陆的肥沃河谷、以及重要的交通节点上,设立了一个个据点。这些据点,初期只是坚固的营寨(同样大量使用了水泥加固),驻有少量军队和文吏,被称为“屯堡”。

“屯堡”的核心任务有三:

其一,**推行汉律,彰明秩序。** 庞博选派通晓土语的文吏,在屯堡公开宣讲简明汉律,重点惩治劫掠、血亲复仇、无故伤人等恶行。同时设立简易公堂,由汉官主持,公正裁决部落间或部落内部的纠纷。第一次有“外人”能公平处理他们的矛盾,许多部落民感到新奇,也渐渐开始信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二,**传授技艺,改善民生。** 随军的农官和工匠在屯堡附近开辟示范田,手把手教导土着种植交州传来的高产稻种(占城稻),使用铁制农具,开凿小型沟渠灌溉。渔官则传授更高效的织网、造船和捕捞技术。当第一批用新法种出的稻谷收获,当第一次用新网捕获了以往数倍的鱼获,屯堡周围的部落民眼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

其三,**设立市集,流通有无。** 每个屯堡旁都开辟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汉商带来盐、茶、布匹、铁器、陶器;部落民则带来山林中的珍贵木材、香料、兽皮、珍珠、玳瑁等。由屯堡驻军维持秩序,严禁强买强卖。贸易的繁荣,如同润滑剂,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然而,要将这些如同星辰般散落的“屯堡”连成一片,将镇南关、安西都护府(扶南)、镇南郡(林邑故地)这三块辽阔的疆域真正整合成一个整体,一条坚韧的纽带必不可少。

“水泥路!”黄叙指着地图上从镇南关向南延伸、连接着几个重要屯堡的虚线,斩钉截铁地说,“唯有此‘神道’,可破雨林阻隔,速通兵员粮秣,畅行商旅!”

筑路工程随即展开。这一次,阻力小了很多。见识过水泥筑关“神迹”的部落民,对修筑这种“神路”充满了敬畏与期待。陈匠头再次披挂上阵,指导着由汉军工兵、归顺部落民组成的庞大筑路队伍。

茂密的雨林被艰难地开辟出宽阔的路基。巨大的树根被砍断、烧毁;沼泽地段被填入碎石、沙土并夯实。然后,便是水泥的舞台。搅拌槽在路边架起,灰浆被倾倒、摊铺、刮平。雨林的酷热潮湿反而加速了水泥的凝固。一条平整、坚硬、灰白色的“神道”,如同一条玉带,开始在莽莽绿海中顽强地向前延伸!

当第一条连接镇南关与最近一个屯堡“望海堡”的水泥官道正式贯通时,黄叙和庞博亲自策马踏上了这条崭新的道路。马蹄踏在坚硬光滑的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平稳得不可思议。沿途的部落民扶老携幼,拥挤在路边,敬畏地抚摸着路面,孩童在上面奔跑嬉戏。一辆由四头水牛牵引、满载着盐巴和铁锅的牛车,在士兵护送下,第一次轻松平稳地行驶在这条道路上。从镇南关到望海堡,以往需要披荆斩棘跋涉数日的路程,如今只需半日!

消息像长了翅膀。沿途尚未归附的部落,纷纷派遣使者,带着礼物来到镇南关或沿途屯堡,请求归顺,只求那神奇的“神路”也能通到他们的寨子门口。庞博来者不拒,温和而坚定地重申着归顺的条件:遵守汉律,接受教化,参与筑路。

站在新落成的镇南关巍峨的关楼上,黄叙和庞博极目远眺。

东方,朝阳从海平面跃出,将万顷碧波染成一片跃动的金红。关下,那条灰色的水泥官道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向南蜿蜒,消失在郁郁葱葱的雨林深处,连接着一个个如同星火般被点亮的屯堡。更远处,是浩瀚无垠的南海。

向西望去,越过莽苍的山脉,仿佛能看到安西都护府(扶南)的沃野平畴;向北,则是镇南郡(林邑故地)的繁华港口。一条由水泥道路、海上航线以及日益紧密的商贸网络构成的坚韧纽带,正将这三块辽阔的疆域——**镇南郡、安西都护府、马来半岛北部新拓疆土**——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一幅巨大的、用上好绢帛绘制的新地图被悬挂在关楼议事厅的墙壁上。庞博手持朱笔,饱蘸浓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