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碎裂的望远镜残骸被拆解开来,成为唯一的参照。每一次微小的弧度调整,都寄托着渺茫的希望。
诸葛亮的目光,不仅注视着锦官城的灯火,更紧紧锁住南中。南中都督李恢的密报不断传来:
“派往永昌之‘商队’三支,两支被‘镇海营’以行迹可疑为由扣押,货物没收,人员盘查后驱逐…仅一支成功混入,购得少量寻常货品,然于市集见有汉匠指挥土人铺设灰色路面(水泥),其速其坚,确如神迹…猛火油罐守卫极严,无法近观…窥远镜?只在守关将领腰间瞥见一物,形如短棍,两端似有琉璃,未能细查…”
“尝试重金收买永昌一小吏,刚接触,次日此人便全家‘迁往龙编深造’,不知所踪…疑似已被察觉!”
“南中诸部酋帅,受我厚礼,感激涕零,然言谈间对蒋毅‘神路’便利、铁器盐巴充足亦多艳羡…雍闿似有动摇…”
字字句句,皆如重锤敲在诸葛亮心头。蒋毅对核心技术的防护,对内部的掌控,对南中诸部的渗透,远比预想的更加严密和高效!蜀汉的“巧取”,步履维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羽扇轻摇,诸葛亮的目光投向深邃的夜空。南中的暗线受阻,锦官城的仿制遥遥无期。蒋毅的“星火”在南方燎原,其技术壁垒如同横亘在蜀汉面前的巍峨秦岭。他必须另辟蹊径。
“或许…”诸葛亮低声自语,“该让幼常(马谡),去接触一下那位在锦官城负责水晶打磨的荆襄老匠人了…他有个侄子,似乎就在龙编格物院的琉璃工坊做学徒?”
龙编城,格物院。
高大的水泥围墙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灰白色泽,墙头插满锋利的铁蒺藜。院墙之外,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甲胄鲜明、眼神锐利的“镇海营”精锐。巡逻队交错而行,步伐沉重,带队的军官手中赫然握着最新式的单筒黄铜望远镜,警惕地扫视着周围每一个角落。
院内,景象截然不同。巨大的工棚井然有序,炉火熊熊,机械轰鸣,蒸汽升腾。空气中混合着矿石灼烧、金属熔炼、化学药剂等复杂而充满活力的气息。
核心实验区,守卫更是森严。厚重的包铁木门后,是曲折如迷宫般的水泥通道,通道两侧墙壁上,镶嵌着刚刚研制成功、尚属机密的“毛玻璃”板。这些玻璃板看似普通,但从特定角度借助外面通道的光源,能将通道内人影的模糊轮廓投射到守卫室的观察孔后——这是马钧设计的初级“反监视”装置。
马钧的实验室位于最深处。室内宽敞明亮,巨大的窗户镶嵌着纯净度极高的平板玻璃(格物院最高工艺)。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百工兴国图》,旁边是蒋毅亲笔题写的“星火燎原,格物致知”条幅。此刻,马钧正伏案于一张巨大的水泥工作台前,工作台上堆满了图纸、计算稿、奇特的工具和各种半成品。他头发凌乱,眼窝深陷,但眼神却如同燃烧的星辰,专注地盯着手中一个复杂的黄铜机械结构——那是望远镜镜筒的精密调焦机构原型。
“老师,第三批‘磐石泥’(水泥代号)改良配方的试块强度测试出来了,比上一批提升两成!凝结时间也更稳定!”一个年轻助手兴奋地报告。
“好!记录数据,扩大试验!”马钧头也不抬,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
“琉璃工坊那边,新一炉的透明度又提高了!杂质气泡少了很多,张师傅说有望烧出脸盆大的平板!”另一个助手汇报。
“告诉他们,继续优化炉温控制和配方!纯净度是‘千里目’(望远镜代号)镜片的关键!”马钧的手指在图纸上快速划过一串数字。
“还有…安保司的徐校尉刚送来密报,”助手压低声音,“城西‘悦来客栈’又发现几个形迹可疑的北地‘皮货商’,暗语试探,疑似魏国‘幽影’的人。按您的吩咐,已布控,暂未惊动,看能否钓出更大线索。”
马钧终于抬起头,扶了扶鼻梁上厚重的自制水晶眼镜片,镜片后的眼神锐利而冰冷:“盯紧!格物院外松内紧,让他们以为有机可乘。但核心区域,一只苍蝇也别想飞进来!告诉徐校尉,必要时…可‘失手’留下活口,看看能不能反套出些东西。”
他走到巨大的玻璃窗前,眺望着格物院内忙碌的景象和远处龙编城繁华的轮廓。这里,是“星火”之源,是改变世界的力量熔炉。但马钧深知,这耀眼的光芒,也引来了无数黑暗中贪婪而致命的窥视。
蒋毅的信任与支持,同僚们的智慧与汗水,无数将士用血肉开拓的疆土提供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