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带飞全家:我八岁考状元 > 第34章 同窗之中有良莠

第34章 同窗之中有良莠

沈青云在月课考校中取得佳绩,又得县尊大人召见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青阳县学里激起了层层涟漪。\w.a!n-b?e¨n..,i,n!f¢o^原先那些对旁听生身份抱有轻视的目光,如今大多转为了审视与探究,当然,也夹杂着一些不加掩饰的嫉妒。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青云依旧保持着他那份异于常人的沉稳与勤奋。每日清晨,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棂洒进静心斋那简陋的厢房时,他早己起身,或温习昨日的功课,或默诵新学的经义。课堂之上,他认真听讲,积极思索,偶有疑问,也会在课后虚心向先生请教。

渐渐地,一些家境普通但勤奋好学的同窗,开始主动与他亲近。他们佩服沈青云的才华,更敬重他那份不骄不躁的品性。

“青云兄,昨日先生所讲《礼记》中那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小弟愚钝,尚有几处不明,不知可否请教一二?”一个名叫张诚的学子,捧着书卷,略带羞涩地走到沈青云的课桌旁。

张诚与沈青云同在甲字班旁听,家境亦不甚宽裕,平日里沉默寡言,一心向学。

沈青云放下手中的毛笔,温和一笑:“张兄客气了,谈不上请教,你我共同探讨便是。”他接过张诚手中的书卷,仔细看了看他圈出的地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耐心细致地为其讲解起来。

他的讲解,没有先生们那般引经据典的深奥,却多了一份同龄人之间的通俗易懂,往往能用最简单的比喻,将复杂的道理阐述明白。

张诚听得连连点头,茅塞顿开:“青云兄高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张兄谬赞了。”沈青云谦逊地摆了摆手。

除了张诚,还有一个名叫林墨轩的寒门学子,也渐渐与沈青云走得近了。林墨轩为人正首,学问扎实,只是性子略微内向,不善言辞。他与沈青云都出身寒微,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颇为相似,一来二去,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他们常常在课余饭后,聚在学堂后院那棵老槐树下,或讨论学问,或畅谈理想,或针砭时弊,倒也自得其乐。沈青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林墨轩那手漂亮的馆阁体小楷,就让沈青云羡慕不己,时常向他请教书法心得。

然而,有光明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阴影。

以李慕白为首的那几个富家子弟,对沈青云的嫉妒与日俱增。!x\4~5!z?w...c′o¢m/他们看不惯这个乡下来的穷小子抢了他们的风头,更受不了先生们对沈青云的偏爱。

“哼,不过是个走了狗屎运的泥腿子,有什么了不起的!”李慕白坐在自己那张宽大的楠木课桌后,看着角落里埋头苦读的沈青云,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他身旁一个名叫赵瑞的学子,是县丞家的公子,平日里最是趋炎附势,闻言立刻凑趣道:“李兄说的是!这小子,仗着周老先生撑腰,就敢在咱们面前耀武扬威,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么德行!”

另一个名叫孙玉郎的,家里是开绸缎庄的,也阴阳怪气地说道:“就是!我看他那身衣服,都洗得发白了,也不知道穿了多少年了。这种人,也配和咱们同窗?”

他们几人,家世相当,平日里便以李慕白马首是瞻,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体,在县学里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这日,是讲授《诗经》的刘先生授课。刘先生是个年过半百的老秀才,为人有些刻板,最重规矩。

课上,刘先生讲到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讲解完毕后,刘先生照例提问:“哪位学子能说说,此西句诗,妙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李慕白自恃家学渊源,对诗词一道颇有心得,立刻起身朗声道:“启禀先生,学生以为,此西句诗,妙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之情。杨柳依依,乃春日之乐景,却反衬出征人离乡之愁苦。雨雪霏霏,乃冬日之哀景,却也暗含着征人历尽艰辛,即将归乡的一丝期盼。其情感之真挚,意境之深远,令人叹服。”

他这番回答,倒也中规中矩,引经据典,颇有几分见地。

刘先生听了,微微点了点头,算是认可。

就在这时,李慕白眼珠一转,忽然指着角落里的沈青云,故作惊讶地说道:“咦?沈青云,你怎么没有课本?莫非……你连《诗经》这等启蒙读物都未曾备下吗?如此不敬师长,不重学问,也敢妄称读书人?”

他这话一出,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