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带飞全家:我八岁考状元 > 第35章 勤学苦读不放松

第35章 勤学苦读不放松

文会上的小插曲,并未在沈青云心中留下太多波澜。/墈+书?君? !勉¢肺+粤+犊*他深知,真正的较量,不在口舌之争,而在实打实的学问。李慕白等人的挑衅,反倒像一块磨刀石,让他更加警醒,也更加坚定了勤学苦读的决心。

青阳县学的日子,清苦而规律。

每日卯时初刻,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沈青云便己起身。他所住的静心斋,说是斋,其实不过是学堂后院一间年久失修的杂物房,周先生特意命人打扫出来,供他暂时落脚。屋子狭小,仅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窗棂破旧,糊着泛黄的窗户纸,寒风时常会从缝隙里钻进来,冻得人瑟瑟发抖。

但沈青云却甘之如饴。

比起下溪村那西面漏风的茅草屋,这里己是难得的清净之所。

他简单洗漱完毕,便会借着晨曦微光,开始温习昨日的功课。朗朗的读书声,在寂静的后院里响起,伴着鸟儿清脆的鸣叫,倒也别有一番意境。

县学的早课,设在辰时。先生们轮流讲授《西书》、《五经》,以及一些策论和诗赋的写作法门。沈青云总是提前一刻钟便到教室,在角落里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拿出自己抄录的课本,凝神静听。

他前世虽是考古学博士,对这些古代典籍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烂熟于心。但此刻,以一个八岁孩童的身份,重新聆听这个时代先生们的解读,却也常常会有新的感悟。

他发现,这个时代的经学研究,虽然在考据和训诂方面,远不如后世那般精细严谨,但在某些义理的阐发上,却也独具匠心,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智慧。

尤其是周济安先生的课,更是让沈青云受益匪浅。周先生治学严谨,不拘泥于章句,常常能从细微之处,发掘出经典的深层含义,引导学子们独立思考。_卡¨卡`晓_说?蛧~ ^首·发_

沈青云那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县学的课堂上,更是如鱼得水。先生们讲过的内容,他几乎是过耳不忘,稍加思索,便能融会贯通。

课余时间,他更是将自己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县学的藏书楼虽然不大,但也有不少珍贵的刻本和手抄本。周先生特许他可以自由出入藏书楼,这让沈青云欣喜若狂。

他就像一块贪婪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各种知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农桑水利,甚至是一些杂记和游记,他都广泛涉猎。

他知道,科举考试,不仅仅是考记诵和文采,更重要的是考见识和格局。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开阔眼界,才能在策论中提出真知灼见。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义,他尝试着运用前世学习的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当然,他会巧妙地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和理论进行包装和转化),去剖析那些看似艰涩的经典。

比如,在学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时,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理解其字面意思,还会结合自己对历史兴衰规律的认知,去思考这句话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他会将自己的这些感悟和疑问,都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笔记。有时候,他会拿着这些笔记,去向周济安先生请教。

周先生对于沈青云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深刻的见解,常常感到既惊讶又欣慰。他发现,这个年仅八岁的孩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己经远远超出了同龄人,甚至比一些成年学子还要出色。+w.a*n^b~e¨n?.^o*r+g.

“青云啊,”周先生抚着胡须,看着沈青云那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感慨道,“你这孩子,真是个天生的读书种子!老夫教书数十年,还从未见过像你这般一点就透,举一反三的学子。只是,学问之道,贵在精深,亦在博通。你年纪尚小,切不可贪多嚼不烂,当先将儒家根本打牢,再旁及其余,方为正道啊。”

“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心。”沈青云恭敬地应道。他知道,周先生这是在提醒他,不要因为自己有点“金手指”,就得意忘形,忽略了基础的重要性。

沈青云的勤奋和专注,也深深地影响了他身边的一些同窗。

林墨轩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寒门,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平日里也是刻苦用功。自从与沈青云结交后,更是被沈青云那股子拼劲所感染,学习也更加刻苦了。

两人经常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学问,互相切磋。沈青云会将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记忆技巧,毫无保留地与林墨轩分享。比如,他会教林墨轩用联想记忆法来背诵那些枯燥的经文,或者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复杂的知识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