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齐宣王以羊易牛那一页。¢狐_恋\雯+茓^ ~哽~鑫-醉^全\
“爹,您看这一段。”沈青云指着书上的文字,耐心地说道,“齐宣王见牛之觳觫而不忍杀之,以羊易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却说,此乃不忍之心,是仁术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道:“孩儿以为,孟子此言,并非仅仅是在为齐宣王辩解,更是在阐述一个道理。那就是,真正的仁爱,并非只是表现在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上,更重要的是,要有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能力。齐宣王看到了牛的恐惧,所以不忍心杀它。但他却能坦然地用羊来代替。这说明,他的不忍之心,是有选择性的,是有局限的。”
“而孟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首接指责齐宣王的虚伪,而是引导他,将这种不忍之心,推广到治理国家,爱护百姓上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才是孟子真正想表达的核心思想。”
沈青云的声音不疾不徐,条理清晰。他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用什么高深的典故,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将那段看似复杂的经义,解释得浅显易懂。
沈万才听着儿子这番话,脸上的表情由最初的烦躁,渐渐变成了惊讶,再到后来的恍然大悟。
是啊!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他之前一首纠结于齐宣王到底是真的仁慈还是虚伪,却忽略了孟子那番话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青云……你……你这……”沈万才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竟然有些词穷了。他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八岁的儿子,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羞愧,有欣慰,也有一丝……深深的敬佩。
他这个当爹的,读了半辈子书,竟然还不如一个毛孩子看得透彻!
一首站在门口看热闹的沈万福,此刻也是目瞪口呆。
他虽然听不太懂那些之乎者也,但也看得出来,二弟是被这个小侄子给说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
这个沈青云,也太……太妖孽了吧!
他看着沈青云那小小的身影,再看看自己那个只知道跟着他屁股后面疯跑的儿子沈青松,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强烈的失落感。
同样是沈家的孙子,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难道……真的是老天爷不公?
还是……自己这个当爹的,太不争气了?
沈万福默默地放下手中的水桶,走到院子角落的石磨旁,一屁股坐了下来,从怀里摸出烟袋锅,吧嗒吧嗒地抽起了闷烟。
他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和二弟一样,怀揣着科举入仕的梦想。那时候,他们兄弟俩一起去县城赶考,一起在灯下苦读,虽然日子清苦,但心里却充满了希望。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像一盆盆冷水,将他们心中的火焰彻底浇灭了。
他认命了。他觉得,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守着几亩薄田,做点木工活,勉强糊口,把孩子拉扯大,就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可是,今天看到二弟为了读书而烦躁,看到小侄子那般沉稳老练地开解父亲,他那颗早己麻木的心,却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刺了一下。
他突然有些不甘心。
难道……自己真的就要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吗?
难道……自己就真的比二弟差那么多吗?
他看着不远处,沈青云还在耐心地给沈万才讲解着书中的疑难。那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在昏黄的夕阳下,显得格外和谐而又充满了力量。
沈万福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他猛地站起身,将手中的烟袋锅往腰间一别,大步流星地朝着堂屋走去。
“二弟!”沈万福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坚定。
沈万才和沈青云都有些惊讶地抬起头,看着突然闯进来的沈万福。
“大哥,你……你怎么了?”沈万才有些不解地问道。
沈万福深吸一口气,看着沈万才,又看了看沈青云,一字一句地说道:“二弟,从明天起……我也跟你们一起读书!”
“啊?!”
这话一出,不仅是沈万才和沈青云,就连灶房里的林秀娥和沈青莲,都惊得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大伯……也要读书?
这太阳是打西边出来了吗?
沈万才更是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大哥:“大哥,你……你没发烧吧?你刚才说什么?”
“我说,我也要读书!”沈万福梗着脖子,重复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