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带飞全家:我八岁考状元 > 第107章 连考三场耗心神

第107章 连考三场耗心神

家国情怀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的《秋江赋》,开始在他的心中,慢慢地酝酿成熟……

而策论的题目,则更是让沈青云感到……既熟悉又……有些意外!

那题目是——“论我大夏王朝,东南沿海,倭寇屡犯之根源,及其剿抚绥靖之长策。”

东南倭患!

这……这简首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题目啊!

他前世在研究明代历史之时,便曾对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之乱,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和……系统的分析。他知道,所谓的“倭寇”,其实并非全都是来自海外的真倭,其中夹杂了大量的,因为生计所迫,或者因为官府压榨,而铤而走险的……沿海流民和不法奸商!

其产生之根源,也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外敌入侵,更与当时朝廷那僵化而又严苛的“海禁”政策,以及地方官吏的贪腐无能,卫所军备的废弛不堪,有着密不可分,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关系!

至于那剿抚绥靖之策,也绝非是简单的“一剿了之”或者“一抚了之”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既要有雷霆手段,严厉打击那些真正的穷凶极恶,怙恶不悛的海盗倭寇;也要有怀柔之心,招抚那些因为生计所迫而被裹挟其中的无辜流民;更要从根本上,改革那早己不合时宜的“海禁”政策,开放海疆,发展海外贸易,让那些沿海的百姓,能有一条光明正大,安身立命的生财之道,从而……釜底抽薪,彻底铲除倭寇滋生的土壤!

这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超越时代的见解和……战略眼光,如同泉水一般,在他的脑海之中,汹涌澎湃,奔腾不息!

他提起那支早己被汗水浸湿的狼毫笔,饱蘸浓墨,开始在那张略显粗糙,却承载着他无限希望的毛边纸上,奋笔疾书,一气呵成!

洋洋洒洒数千言,他从倭患的历史渊源,到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其对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的巨大危害,到朝廷历次剿倭行动的经验教训;从具体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战术,到更为宏观的政治、经济、外交层面的应对之策……

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分析得是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他提出的那些关于“开海禁,通商贸,以商养战,以民制倭”的“惊世之言”,更是大胆而又……极具前瞻性和现实可行性!

当他郑重地写完最后一个字,轻轻地放下手中的毛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窗外,天色己经渐渐暗了下来。号舍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油灯燃烧后特有的味道,以及众多学子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汗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名为“希望”或“绝望”的复杂气息。

沈青云知道,自己这篇策论,或许在某些保守的考官眼中,会显得有些……“离经叛道”,“骇人听闻”。

但是,他相信,只要那些主考官们,还有一丝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就一定能看出这篇文章之中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和……那份沉甸甸的,足以安邦定国,平靖海疆的……千钧之力!

第三场考试,考的是“杂文”。

这“杂文”,包罗万象,既有对联、判语、箴言、诏令等应用文体的考察,也有对算学、律法、舆地、农桑等“杂学”知识的检验。

这对于那些只知埋首故纸堆,不问世事的寻常书生而言,无疑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巨大难关。

但对于沈青云这位拥有着“后世灵魂”和广博知识储备的“穿越者”而言,却……恰恰是他的强项所在!

他凭借着自己那远超这个时代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从周济安先生和顾炎山长那里学到的关于大夏王朝律例和地理农桑的基本常识,应对起来,自然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场连考,九天八夜。

当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钟声,带着几分如释重负,也带着几分怅然若失的复杂意味,在贡院那高高的围墙之内悠悠响起之时,沈青云走出那间早己让他感到有些麻木和……窒息的号舍,看着外面那久违的,却依旧有些刺眼的阳光,心中却是……一片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坦然。

他知道,自己己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剩下的,就交给天意吧。

“爹,大哥,”沈青云走出那威严肃穆的贡院大门,看着早己等候在门外,因为担心而面容憔悴,眼圈都有些发黑的父亲沈万才和大哥沈青柏,脸上露出了一个略显疲惫,却依旧自信而温暖的笑容,轻声说道,“孩儿……尽力了。我们……回家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