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抗战:从黄崖洞兵工厂开始崛起 > 第200章 准备试飞——P-51野马战斗机!

第200章 准备试飞——P-51野马战斗机!

中速滑跑测试开始。^萝/拉¨暁^税\ -已/发¢布~蕞,鑫~彰′劫^

油门缓推至中段,发动机转速抬升至2200转,螺旋桨桨叶在液压调距机构作用下自动调整角度以匹配推力曲线。

战机滑速迅速提升,速度计指针攀至60公里每小时,周洋略作方向舵修正,机头调整精准,滑跑中心线偏离不足一尺。

此时升降舵开始感应升力,主翼气动迎角逐渐建立,战机尾部轻微减载,减震筒进入半压缩状态,反馈仍然顺滑。

中控台上的俯仰指针与副翼舵角仪表同步波动,液压系统压力保持在110公斤每平方厘米。

前行至滑跑终点标线处,周洋执行减速指令,拉回油门,踩入刹车踏板,机身略微前倾,但无任何打滑或侧甩。

主轮与尾轮顺利减速至静止。

最后一轮为高速滑跑测试。

螺旋桨转速推进至2600转,油门全开三分之二,发动机发出持续均匀的咆哮,气流从桨盘后方挤压而出。

战机冲入跑道,速度表指针迅速越过100公里每小时,起落架承受明显升力下的载荷变化,翼下产生轻微抬升趋势。

此时,螺旋桨变距系统完成一轮自动微调,桨距角增大以稳定发动机转速,离心调节盘响应顺畅。

战机在高速气流中保持稳定线性推进,未出现颤振、飘移或方向偏差,结构表面各项仪表读数在设计阈值之内。-0?0?小¢税?旺. ′埂·鑫¢罪/全?

起落架震动记录仪显示最大峰值低于前期风洞仿测推算,标志滑行稳定性优异。

滑跑末段,周洋依照预定点收油减速,尾轮着力良好,全机平稳回至滑行道。

测试结束后整机牵引回工棚,技师立即展开各部结构检查。

液压系统无渗漏、接头无松动,螺旋桨轴承保持润滑,传动装置啮合面磨耗极轻。

主翼下挂点无疲劳痕迹,弹药挂架保持锁紧。

舵面结构完好,桁架节点无过载痕迹,航电线路无热熔或绝缘层损伤。

战机整机系统运行平稳,性能表现达到预期指标。

林壹手中捧着那份厚重的汇总测试报告,纸张尚带着墨迹未干的气息,封皮上印着“P-51整机滑跑及系统联测记录”几个字,排版紧凑,分类清晰。

他站在跑道边缘,背后是机组技工与滑跑车辆散去后的杂乱余响,周遭空气中弥漫着燃油未尽的气味与热浪残余。

他一页一页翻阅,从起落架减震冲程到刹车系统迟滞系数,从发动机推力响应曲线,到机枪保险电路导通时间,再到座舱电气系统在颠簸工况下的瞬时负载表现....

最终全部翻完,他沉默片刻,轻轻点头,将报告合上。

从工程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没有偏差的胜利。′6?邀~墈,书!枉? ^已¢发?布?罪*薪+漳¢截~

整个测试流程中,无论是液压系统的封闭性、飞控响应的连续性,还是挂载投弹系统的动作逻辑,全都运行在标准容限之内,未出现任何设计级失控或结构性瑕疵。

每一道检验流程,每一项系统对接,皆如齿轮啮合般精确,恰如其分。

他对结果并不意外。

林壹心里很清楚,以他掌握的知识体系与设计理念,这架P-51的诞生并不是什么难以攀越的高峰。

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诞生于二战年代的活塞式战斗机,对他而言,只是“技术还原”而非“技术难题”。

它远远没有达到他认知的临界点,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难以攻克的瓶颈。

能被制造出来,是必然;能达到当前性能,是应当。

甚至,若不是水窑厂工业水平受限,他还有更激进的改进方案尚未施展。

所以,这是一场顺利得近乎“平静”的攻坚战。

不过即便如此,他依旧为这台战机的诞生,感到高兴。

因为,它不仅仅是黄崖洞兵工厂航空领域的首架实战机,更是他对现有制造体系完整性的一次严谨校验。

试飞计划最终定在翌日九点,由林壹亲自试飞。

头一天傍晚,整个水窑厂区便开始进入飞行前的预备状态。

厂区西北侧的滑行道与混凝土跑道进行全面清扫,扫除碎石、杂物与积尘,跑道边缘用白灰粉重新描画中心线与风向标志。

地勤连夜加装了两座简易信号旗杆与一套风速风向仪,由观测哨实时记录并报告现场气象。

机体移入二号检修棚,挂载弹药全部卸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