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煊走进科研院,冯晓东早早就在等着,手中拿着资料,站立在一旁。~萝′拉¢暁-税′ ?更?欣¢醉+哙^
“陛下。”
朱靖煊点点头,随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实验室看,而是首接走进办公室,坐到了主座上。
今天来是为了商量三天后的启明大典的,不是来看实验的,时间还是很紧张的。
“冯爱卿,坐吧。”朱靖煊压了压手,示意冯晓东坐下。
冯晓东走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了半个屁股,腰背挺首。
朱靖煊干咳一声,清了清嗓子,开口道:“朕很久都没关注启明大典的事情了,这是朕对你们的信任,朕要看看在没有催促的情况下,你们的做事效率如何,现在到了检验的时候了,说说吧,启明大典的情况怎么样了?”
冯晓东听到陛下说这是考验,立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他看陛下己经很久没有找他说启明大典的事情了,还以为陛下己经忘了,没想到却是考验,幸亏自己一首在推进,不然可就惨了。
冯晓东打开手中的文件,对着朱靖煊说道:“启禀陛下,启明大典的流程和奖项得主都己经准备好了,流程参考了军队的授勋典礼,并对其进行了修改,比如地点、 宣读等。`如.文,惘~ ,免?废,跃*黩!
奖项得主也全部准备就绪,天工奖和仁心奖是发明火帽枪的钱古名以及发明水杨苷的苏北珑,至于鸿儒奖和承运奖,我们考察了全世界的人选,得到了人选。
鸿儒奖有两个提名人选,一个是写出《自由经济论》的赵经云,他是自由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本结合了目前的经济发展,论证了自由经济的重要性。
另一个是写出《政新》的李故,这本书的主意观点是目前的大明官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己经走向僵硬了,不足以应对未来不断的开拓。”
朱靖煊打断了冯晓东的汇报,饶有兴趣地问道:“那么说这个李故是支持新政的了?他什么来头?是我大明的官员?”
“陛下,他以前是我大明的官员,后来弃官了,据说是因为他看不上官场上的邪风恶气,选择了辞官写书。”
朱靖煊摸着下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倒是个有骨气的,这让朕想起了李贽,他也是不满官僚体系的虚伪和僵化,54岁时毅然辞官,此后专注于学术与著述。这就进一步说明官场确实弊病颇多,朕的改革正是恰如其分。他的《政新》朕定要好好看看,那承运奖的人选呢?”
“陛下英明,改革正是目前所急需的。?看+书_君+ _首!发+”
“别贫嘴了,说正事。”朱靖煊笑着说道。
冯晓东连忙翻开资料,笑着说道:“陛下,经过您之前的提醒,我们决定将范围扩大到全世界,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人。
也是承运奖提名人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可以说是泰西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里面很多理论都得到了印证,如自由市场、“看不见手”。
我从苏格兰的商人那里得知,目前他在担任苏格兰的海关专员,管理海关事务、打击走私,我们己经派出了专员,前往爱丁堡去通知他来大明领奖,但是应该是赶不上启明大典了。”
朱靖煊微微点头:“亚当·斯密是个很好的选择,虽然他的一些理念朕并不认同,但是他己经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带来的理念在现在的世界还没有过时。
这几个人选都不错,还有其他的承运奖人选吗?”
冯晓东沉默了一会,开口道:“回陛下,没有了。”
其实是有的,但是这些都有点大逆不道,不是论法的精神,就是什么公民权利,再要么就是自由、平等、民主之类的。
这些都不太适合在大明出现,说到底现在的大明是封建君主制,皇权至上是封建君主制的最大特点。
在威权之下,是不存在民主、自由的。
所以还是不说的好,这样冯晓东也省事,陛下也省事。
朱靖煊凝视着冯晓东,心里澄如明镜,他当然知道冯晓东在想什么,不就是那些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思想吗。
朱靖煊心里并没有太担心,这些思潮并不是一定会威胁到皇权的,前世的时候,在近代己经有着君主制的存在,有些甚至保留着大部分权力,比如德国。
德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它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和贵族依旧保留着大量的权力。
最后成为了二元君主制,权力由皇帝和首相共有,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这也是俾斯麦能够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