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是可以富国强兵的,这就够了。
对于皇帝而言,得不到政策的及时反馈是很可怕的,皇帝在朝中不断推进新政,但是不知道他的新政效果怎么样,这样的结果就是新政的夭折,就和嘉靖新政一样,得不到反馈,而且身心俱疲,最后自暴自弃,躲进西苑。
“贱儒大多都是这样,袖手谈心性罢了。面对外敌时,有的还会自尽殉国,有的干脆首接投敌了,一群妇人之态。”冯玉想到秦良玉,马上改口道:“有时连妇人都不如。”
这些儒生谈心性也是白谈,平日里揣着手谈形而上的心性,根本做不到知行合一,心学在他们的手上变成了争夺名利的工具,在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候,有些还能一死报效君王知遇之恩,有的则是干脆投了敌。
这种临事一死报君王,就是没了别的法子,只能一死了之保住名节,就跟妇人殉夫一样,是一种耻辱。
于国毫无用处,只能满足自己的心理罢了。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在文会现场,只有寥寥两三人,黄熙岳首接就尬住了,这他讲还是不讲,讲的话己经没几个人了,根本达不到他想要的效果,不讲的话,现场还有几个人。
白净云其实是想走的,但是想到陛下还没有走,自己也就没有动身。
最后黄熙岳还是讲了起来,他讲的自己都无法说服,怎么能说服别人呢?
说着说着连自己都不确信了起来,最后只能照本宣科,像念经一样,朱靖煊听得一阵无语,最后还是离开了。
黄熙岳的观点是从君臣名异实同出发,论述自三代之下只有乱世,最后得出结论:没有治世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一切的原罪都是皇帝。
皇帝是天下罪恶的根源,这个结论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说明黄大师还是有点真才实学的,只不过他受困于贱儒的身份和行为,说的全是不忠于自己的话。
黄熙岳自己都不忠于自己的想法,整个论述就站不住脚了。
一切原罪都是皇帝这个论点其实是可以展开说的,很有内容,可是黄熙岳不敢言君上过错,那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PS:前明指的是洪武到崇祯这一段时间的大明,类似于前汉,后汉,是一个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