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中原文老,引起民愤,但毕竟已时过境迁,而且自康熙以来,诸位君主文治武功,科举取士,汉人亦得以登庙堂、主朝政,满汉已不如以往界限分明。况且圣君体恤民情减税赋、去苛刑,四海之内,都已认定此王朝。
而太平军藉西方之宗教,成立拜上帝教,不敬孔子,而信洋教,弃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而不顾,其在策略上之无远见由此可知矣。加之太平军一路强征强占,引起沿途民众的强烈不满,加入太平军者,也大都是一些无产者,无所依靠,也无所挂念,所以打起仗来凶悍无比。但自古以来,武定国、文安邦,军队虽然可以打下江山,然而最终制定立国要略,建体制的还是要文人来实现。太平军中却少有文人,可见最终不过是一群山大王而已。
时值国家又处于多难之秋,外国虎视眈眈,在我国瓜分剥夺,此时更当有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有一套明确的官员体制,才可以使外国不至于更加横行无忌。
基于此种认识,胡雪岩才回绝了太平天国的盛情。
后来,王有龄出任浙江巡抚。太平军围攻杭州,把王有龄与胡雪岩都困在城内,外无粮草,内无斗士,眼见是没有希望了。
围攻杭州的乃是后来的忠王李秀成,他听说过胡雪岩的大名,知道王有龄与胡雪岩的交情不同寻常,既想劝降王有龄,又想收服胡雪岩,于是他托人劝说胡雪岩道:“太平军几十万大军已把城围死,不可能再有人来救你们,胡先生是个难得的人才,我李秀成仰慕已久,现在胡先生已到了生死的边缘,希望胡先生能够好好考虑,如果能说服王有龄,打开杭州城,两人都可以封王,而且赏银百万。”
胡雪岩把这事报告给王有龄,王有龄向胡雪岩说道:“你随便怎么做都行,我不拦你,但我誓与此城共存亡。”
胡雪岩立即命人杀了来使,以明心迹。
后来,胡雪岩又开起了药店,乱世之中开药店不过是善举,想依此赚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呢?
乱世之中,常有瘟疫蔓延,兵匪交结,伤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或水土不服,或餐风露宿,而致大病缠身,这些都须大量的药材。然而乱世流离,几个人身上有银两呢?所以造成医者不敢开门行医,因为开门必赔。
这些道理胡雪岩岂会不知?只是念及天下黎民的艰辛,纵然赔本,他也乐意,于是下令各地钱庄,另设医铺,有钱少收钱,无钱则免费看病、免费送药。
而且胡雪岩还同湘军、绿营
达成协议,军队只要出本钱,然后由他带人去购买材料,召集名医,配成几种伤药,送到营中。曾国藩知道后,感叹道:“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
我。”
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天下士子云集天府,进行科举考试,胡氏又派人送各种药品、补品给这些士子。因为每年考试期间,许多士子由于连夜奔赴,或临阵磨枪,身心都极度
疲乏,往往一下子就病倒了。胡氏此举,乃是有因而为,当然,也受到考官、土子们交口称赞,并纷纷托人向胡雪岩致谢。
胡雪岩派人答谢道:“不必言谢,诸位乃国之栋梁,胡某岂能不为国着想,尽此绵薄之力。”
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胡氏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其政治意识是极为稳定的,无论在何时何事上,他都是站在政府这一边,为其分忧,惟其如此,他才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立定脚跟,并且取得了长远的发展。
胡氏的爱国、民本思想不仅表现在对政府的忠心,对黎民的体贴和照顾上,他更为时人与后世称道的是他与洋人争利。
由于政府对商业的排斥,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自发状态,无法形成应有的规模,因此洋人在与中国商人的贸易中,总是轻而易举地予以各个击破,赚了不少银子。
胡雪岩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对手下伙计说,洋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人不团结,为了个人的一点小利,而置民族、国家的重大利益于不顾。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团结一条心,才能摆脱今日困窘的局面。
他又道:“外交大事有当官的操心,我无力插手,然而商业上的事,却是我的本行,我当尽我之力,为国争利。”
事实上他也真的这样做了。就拿丝绸业来说,在他之前,都是洋人设洋行,到各地收购生丝,然后运至外国,使得国内丝绸加工业因无原料而纷纷破产。洋人趁机压低收购价格,国内加工业既然已破产,蚕农们当然只有忍痛把生丝贱价卖给洋人,数年以后,江南蚕农日益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