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业也一蹶不振。
胡雪岩决定与洋人一斗,他联合国内数家同行,以高价从蚕农手中把生丝买断,使洋人的工厂无原料加工,使得洋人不得不以合理的价格从中国进口生丝。
同时,胡雪岩又从国外进口机器、技术,在江南各生丝产地建立厂房,就地进行生丝加工,既给蚕农们一个满意的价格,又发展了中国自己的工业。
所以后世有人又称其为“中国贸易出口第一人”、“中国工业之父”。
也有人说,胡雪岩的这些举动不过是自塑形象,为他自己打广告,事实上,胡氏的这些举动也确实收到这种效果。
比如他开药店进行义诊,使得天下人人尽知,浙江有个“胡善人”;他为军营送药,曾国藩不住夸他,而使他成为国家的忠义之士;他为应考的士子送补品,天下士子都感激
他,朝廷也因他的种种举动而赐他二品官衔。
然而,胡雪岩是否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才这样行动,还是因为有了这种举动才带来这种功利的结果呢?这一切并非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其实,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义利分不清的。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商人,应该把这两者好好结合起来,而不是取其一端,因为无论取哪一端,他都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成功语录:凡事总要有个退步,即使出了事,也能够在台面上说得过去。浮云消散名留青史
中国的人生哲学,主张看开而不看破。一旦看破,万般皆空,哪里还会有的斗志,足以面对天天都有的问题?我们其实并不否认空的事实,不过要等到克尽人生的责任之后,才能够轻轻松松地看破一切,云游四海,做一个无牵无挂的自由人。
胡雪岩晚年凋蔽,景况十分凄惨。回顾胡老板这一生,与其如此大起大落,不如当初安安份份,守着一个小钱庄过日子,“朝上澡堂夜茶楼,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虽然贫贱,却也踏踏实实,好过驾涛骇浪,好过大起大落,好过临老玩完。
芸芸众生之中,能够冲破重重险阻,总要轰轰烈烈做—番事业,潇潇洒洒走一回,就算是最后一切玩完,甚至老境堪怜,都还是值得。不过,对多数人来说,与其当胡雪岩,还不如当凡夫俗子。君不见,只要经济不景气,著名厂商倒的倒,垮垮的;知名企业家跑的跑,滚的滚,下场极其悲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楼起楼塌不过是几年之间的事情。因而,胡雪岩的行事风格,胡雪岩的为人处世,固然值得一百年以后吾人参考,但是,不必人人都学胡雪岩,因为他毕竟是个悲剧人物。
大气已过,名留人心
一是一个让人羡慕的称号,相当于“著名企业家”。胡雪岩游刃商界,步步为营,节节上升,最终登峰造极,以“红顶商人”名播天下。在封建时代,商人地位低微,所以以富求贵,跻身官场一直是商人的梦想。
晚清时,虽然已有人发出“以商立国”、“商为四民之纲”的呐喊,然而,由于传统的惰性作用,迈向近代化的步履还是相当沉重的,又因为几千年来代代承袭的***思想已成为积淀于人们心中的价值取向,畸变成难以挣脱的怪圈,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举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苏州总商会为例,其总理、协理两人均有中书衔,16个会董中,捐有二品职衔、候选州同衔、都事衔者各一人,试用知府、布政使司理同衔各2人,候选同知、同知衔,候选郎中、员外郎,候选县丞、知事各3人。这说明近代商人仍竞相捐纳报效,想方设法与官僚沾边,以博取荣衔、求得封典来提高自身的地位。
与胡雪岩在生意上有合作关系的南浔“四象”(大丝商资财在银洋500万元以上的称“象”,100万以上者为“牛”,10万元以上者叫“狗”)之一的庞云缯(1833~18**年)以儿子庞云济(1**4~1949年)的名义,向清廷捐献10万两纹银,作为赈捐河南、直隶灾害报效,经李鸿章奏请,赏庞云济为举人,特赏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
在清朝,赏穿黄马褂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后代昭梿(1776~1829年)在所著《啸亭杂录》记载黄马褂定制:“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凡巡幸,扈从銮以为观瞻。其他文武诸臣或以大射中侯,或以宣劳中外,上特赐之,以示宠异云。”可见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扈从和立有卓著功勋的文武大臣才有资格赏穿黄马褂。即使是驰骋疆场大半辈子的左宗棠也是在53岁那年,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