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①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④,矢交坠兮士争先⑤。
凌余阵兮躐余行⑥,左骖殪兮右刃伤⑦。
霾两轮兮絷四马⑧,援玉枹兮击鸣鼓⑨。
天时坠兮威灵怒⑩,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①国殇:殇(shāng):未成年而夭亡的人。戴震《屈原赋注》:
“殇之二义,男女未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
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洪兴祖《补注》说:“谓死于**
者。”戴震《屈原赋注》曰:“国殇,死**,所以别于二者之
殇也。”所以,这是一首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诗篇。又
汤炳正《楚辞今注》云:“国殇\"是\"国家为死难者举行的祭
祀。\'殇\'即《礼记·郊特性》\'乡人禓\'之\'禓\',音同字异;
亦即《论语·乡党》\'乡人傩\'之\'傩\',同事异名。郑玄注
《郊特性》:\'禓,强鬼也。\'古人欲借强鬼之力除灾,故祭之。
韦昭注《楚语》\'殇宫\':\'若今世云能使殇矣。\'是\'使殇\'之
俗。魏晋之际犹行于世。乡人祭之曰\'乡殇\',国家祭之曰
\'国殇\'。”
②\"操吴戈\"句;操:持,拿着。戈:古代兵器,横刃,用
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可以横击或勾击。”吴戈\",吴地
出产的戈,据说以优质锋利著称。一说,\"吴戈\"即\"吾科\"。
指盾。王逸《章句》:“言国殇始从军之时,手持吴戟,身被
犀铠而行也。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另说\"吴戈\"
即\"吴魁\",亦指盾。王念孙《广雅疏证》:“吾科与吴魁同。
《太平御览》引《广雅》作吴科。科魁声相近,故《后汉书·东
夷传》谓科头为魁头。《释名》云,盾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
于吴,为魁帅者所持也。案吴者大也,魁亦盾名也。吴魁犹
言大盾,不必出于吴。亦不必为魁帅所持也。”但这里如把
“吴戈\"当成盾牌,则与\"犀甲\"在意义上重复。”吴戈\"当指
戈。用于进攻;\"犀甲\"则用于防御。又\"吴\"言\"戈\"之产
地,表明其锋利;\"犀\"言\"甲\"之质地,表明其坚韧。两词
在意义上对称严整,故\"吴戈\"非盾显而易见。兮:犹\"而\"
字。被:同\"披\"。犀甲:用犀牛皮制成的坚固耐用的铠甲。
《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鞈\"是坚固
的意思)如金石。”
③\"车错毂\"句;车:此指战车。错:交错。毂(gǔ):车轮
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可以穿插车轴。”错
毂\",即车毂交错。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说:“古代车
轴穿过两轮的车毂,两端都露出轴头,所以当双方战车十分
靠近时,会发生轮毂交错的现象。”一说\"毂\"泛指车轮,
“错毂\"指车轮交错。兮:犹\"而\"字。短兵:指刀剑之类的
短兵器。一说指戈矛之类,因其不如弓箭等可长距离射杀敌
人,故称\"短兵\"。又汤炳正《楚辞今注》认为\"短兵\"是
“战国时军队编制的名称,即将帅的卫队,因持刀剑等短兵器
而名\"。并引《商君书·境内》云:“……国封尉,短兵千人;
将,短兵四千人。”接:交接,即交战。王逸《章句》:“言戎
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或以
为,\"短兵接\"是指近战,不必指短兵器接击。
④\"旌蔽日\"句;旌(jīng):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