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题
唐文宗
辇路①生秋草,上林②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注释】
①辇路:宫中御道。
②上林:即上林苑,皇帝的花园之称。
【解说】
唐文宗李昂,喜文学,但不娴政事,致有\"甘露\"之变。
此诗即写于变后。皇帝作的诗叫\"御制诗\"。诗以宫中为
题,写宫中之事:第一句写秋景,太监弄权,时有亡国亡身
之忧,无意游赏,以致辇路秋草丛生。上林苑虽象过去一般
开放,但也无心观赏。”上林花满枝\",犹言上林之花\"空\"自
满枝。一句说秋,一句说春,表明一年四季没有过一天安心
日子。”凭高何限意\",虽然居人君的高位,但内心有无限的
痛苦。这痛苦不再有侍臣知道,其实是不敢叫侍臣知道。深
叹无忠臣义士,为之翦除元凶,只有独自愁苦罢了。
“亡国之音哀以思\"。封建王朝之兴衰固乃常事,但这
种宫廷政变亦可令人深思。
寻隐者不遇①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②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③
【注释】
①寻:寻访,访问。隐者:即隐士,古时不愿
做官或因失意而隐居在山林中的知识分子。不遇:没有碰到。
②童子:隐者的小徒弟。言:说。师:师父,指隐者。这
两句说,我在松树下问小徒弟:你的师父哪里去了?童子回答:师父
采集草药去了。③这两句说,就在这山里。由于山上云深林密,现
在他在什么地方可不清楚。
【解说】
这诗写作者访问一位隐士,没有遇到。诗中通
过问答的方式,把隐士的生活及其隐居深山的环境描绘了出
来。诗的语言显浅,形象逼真,情趣别致。
汾①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②,秋声不可闻。
【注释】
①汾:汾水,在今山西,距洛阳不远。
②摇落:宋玉赋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落而变衰\"。摇落借以指秋天。
【解说】
这首诗是作者奉使渡汾河而惊秋之作。诗题重在\"惊\"
字,诗人又怎样扣住这个\"惊\"字的呢?先写秋风之势:北
风把白云吹得漫空翻滚,觉得天高地迥,宇宙辽阔。起句
陡然而来,气势雄浑。在呼号的朔风里,我奉使远行,才至
汾水上,秋意已是这般萧索;自己即将远赴万里的朔方又将
如何?顿觉孓然二身,飘然旷野。此句不言惊,而惊的情貌
宛然。语雄健而意苍凉。下二句直写胸臆。远赴北边,心绪
本就不好,又恰逢这草木摇落,北风吹地百草折的季节,所
以这秋声不可闻,不忍闻。征途之苦,客况之愁,都于刻画
惊字中表现了出来。诗前后两联气象悬殊,有\"蓝水远从千涧
落\"之势。大起大落,客况之苦更加突出,但亦颓唐无男儿四
方之志。
苏颋字廷硕。幼敏悟,一览至千言。马载誉之曰。”古
称一日千里,苏生是矣\"。颋父瓌初未知颋,门客偶睹其咏
《昆仑奴》诗:“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句,劝瓌加礼
之,由是学问日新。颋后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俱有文
名,世称\"燕许大手笔\"。于此可见发现人材之不易,\"知
子莫若父\"的说法亦未必尽然。
蜀道后期①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②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③
【注释】
①后期:落后于预定的日期。②争:争取。
日月:此处指时间。预期程:预先订下旅程的限期。这两句
说,出外作客,都希望早日回到自己的故里,所以出去和归来都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