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解说】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
人,文中子王通之孙。初唐四杰之一。不到二十岁应举及
第,但政治失意。曾为沛王府修撰,因作文获罪被斥。后为
虢州参军,又因事除名。其父王福畴亦因王勃事左迁交趾
(在今越南北部)令。王勃渡海省父,落海惊悸死,年仅二十
七岁。有《王子安集》。
他的作品,文多于诗,最著名的是《滕王阁序》。他的诗
虽未完全摆脱齐梁作风的影响,但境界逐渐开阔。他的五绝
较出色。五律调式经他努力探索创作,也逐渐成熟。他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人称为\"四杰\"。《全唐诗》编
其诗二卷。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为此诗是唐高宗咸亨二年
(671)王勃寓蜀时作。诗写深秋山中的羁旅之思。先说因
江水近似凝滞而兴起了故乡渺远的归思,然后用高风晚吹、
万木凋落的山中深秋苍凉景象把客里的愁怀烘托得更觉浓
重。
按,此诗明显受到宋玉《九辩》的启发。《九辩》说:“悲
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
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xué穴)寥兮,天高而气清;
(jì寂)山廖(liáo寥)兮,收潦而水清。”其中\"山廖兮,收潦而水
清\"似可作长江\"悲已滞\"的注脚。
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②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③,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汉江:指汉水流经襄阳的那一段,又叫襄河。宋之问返回洛阳,须
在襄阳渡汉水,经南阳入洛。②岭外:岭南。岭,指大庾岭,在江
西省与广东省交界处。③怯:怕。
【解说】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
南省灵宝县)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弱冠知名。
武后时累转尚方监丞。因谄附张易之,贬泷州(今广东省罗
定县)参军。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中宗置修文馆学
士,他与杜审言等入选。转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睿
宗即位,把他流放到钦州(今广东省钦县),不久赐死。《全
唐诗》收其诗三卷。他和沈佺期齐名,称为\"沈宋\"。他们的
诗对偶精密、音韵谐畅,对律诗定型化有一定贡献。
这诗《全唐诗》宋之问卷、李频卷皆收入。中国社会科
学院《唐诗选》认为诗中有\"岭外音书断\"一语,李频宦迹不
曾到过岭南,故此诗作者当属宋之问。又,沈德潜《古诗源》
认为此诗为谢朓的作品,不足信。在这首诗里,宋之问叙述
了自己自泷州贬所北归,临近家乡时的复杂心情。前两句
说远谪岭外,经冬历春,长期与家里断绝音信,可见其怀念
家人的殷切。而后二句却说越走近家乡反倒担心害怕,不
敢向来人打探消息,怕家里有什么变故。这就从相反的角
度表现对家里的深切思念。这转进一层的写法,生动表述
了一种客子还乡途中的短暂的生活感受,有一定代表性,所
以能使人产生某些共鸣。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①,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泊:停船靠岸。烟渚:烟霭笼罩的小洲。
【解说】
建德江是富春江的上游,即新安江,流经建德县(属浙
江省)。这是孟浩然漫游吴越时夜宿建德江边舟中写的即
景诗。三、四句是写景的名句。因为野旷,所以感觉远处天低
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感到水中月影近人。这两句又是寓情
于景,用野旷天低,只有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