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等地。杂诗指题材不一。
②凤林、鱼海:秦州的小地名。
③候火:即烽火。古代于边境地区筑台积柴禾,发现
有敌人犯境就举火报警。
④悬军:远征的部队。
⑤飞将:汉李广勇敢善战,匈奴人惊呼说,\"飞将军
从天而降。”
⑥筑坛:古代任命大将为主帅,要筑坛举行仪式以示
慎重威严。筑坛指代拜将出师。
【解说】
诗人在秦州避难,眼见四海汹汹,民生多艰难痛苦,思
得良将攘敌安边,使人民免受痛苦。首联写战乱,干戈扰
攘,道途阻梗。第二联写\"大旱\":大军驻处,井水枯竭,
而候火山头,只见火云奇峰,毫无雨象。第三联写苦寒:这
联是诗人写此诗的时间。第二联是因写本联风寒月冷而回想
夏天的大旱。秋天本是收获季节,却只有吹动西极的烈风和
冷浸浸的明月。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一派荒年景象。因此
思猛将以安边。此\"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与\"但使龙城飞
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皆讽刺边境主将的无能,故思
能制边之猛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于此可见。诗用
分写总结法:战乱、大早、苦寒、以思良将作结束。忧国
忧民之心,讽刺之情俱得以突出。本地风光与历史典故结
合,自然平实,脉络分明。
同王征君洞庭有怀①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②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③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④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⑤
【注释】
①征君:凡古时被帝王征聘为官而不肯受职的隐
士,诗词中多称为\"征君\"或\"征士\"。王:是姓。②潇湘
:指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水。二水皆向北流入洞庭湖。这两句说,八
月的洞庭湖,呈现出一片深秋的景色;潇湘两水静静地向北流去。
③万里:这里形容路途遥远。这两句说,离家万里,只好空做回乡
的好梦;五更醒来,想起作客他乡,愁绪难消。④帙(zhì至):
包书的套子,用布帛制成,故一套书称为一帙。偏:偏偏。偏宜,正好的意思。这两句说,因为心绪烦恼无心开卷诵读,不如上酒楼饮酒以消愁驱闷。⑤故人:老朋友。京:指长安。洛:指洛阳,作者因思念故乡而念及京洛的老朋友。这两句说,长安洛阳虽有很多亲密的朋友,但是何日能够回去,再次同他们在一起游玩呀?
【解说】
张谓,生卒年不详,唐代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天宝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后出为潭州刺史。
这诗是作者和他的朋友,泛舟游洞庭湖,触景
生情而作。诗人从看到潇湘水北流而产生思乡北返写起,以
下各句都围绕题旨着笔,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仕途生活的淡薄
之情。
望秦州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有客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解说】
李颀,东川人,唐代开元年间进士,新乡尉。商璠云:
“颀诗发调既清,修词亦丽。……玄理最长。故其论道家,
往往高于众作。”
自函谷关西至甘肃都叫秦川,诗人罢官东归,心绪凄
其,秋晨过秦川,写此以见意。诗用对比手法,以\"望\"字为
脉络。首联以迥字作望字的谓语,为颔联伏笔。第二句为全诗
环境,正旭日初吐,富有朝气;征途四望则八百里秦川山河
明净,散在各地的城郭都扼要据险,当咽喉要冲,这一派形
胜反映盛唐的现实。第三联起,情绪顿异,一落千丈。第三
联由听觉引起,远眺山川固然可悦,但近听秋声则使人悲,
点出秋声之后即转入视觉,万家修竹,都做秋声,不禁使人
回首京华,则见五陵寒烟缕缕,随秋气而萧瑟,暗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