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潇湘,挂席泛溟渤\",《东鲁见狄愽通》:“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
无长风\",皆此意。
【解说】
这是怀古伤今之作。所怀的古人古事见《世说新语·文
学》所载:“袁虎,(即袁宏,虎是他的小字)少贫,尝为人佣载
运租。谢镇西(即镇西将军谢尚)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
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咏五言,又其所未
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
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这诗妙处是借牛渚月夜这一古今
相同的景致、情境,将古今人事联系起来加以对比,见出古
今人才相同而遭遇大异,从此生出无限感慨。因此读后使
人感到古今情境融成一片,而又参差错落、若离若合,耐人
玩味。曰\"登舟\",曰\"空忆\",曰\"能高咏\",曰\"斯人不可闻\",
处处从自已说,而处处牵涉古人,其感伤不遇,正与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有相通之处。尾
联以飘然隐去表现洒落风怀,而枫树纷纷叶落的衰飒景象
又烘托出一种迷离的惆怅。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④。
【注释】
①吴公台:据《清一统志》,此台在今江苏扬州城北,原是南朝宋沈庆
之所筑的弩台。后来陈将吴明彻加以增筑,故称吴公台。②摇落:
风摇叶落,指秋风已到。语出宋玉《九辩》,注已屡见。③寒磬:是
说野寺的磬声给人清切寒冷的感觉。④二句是说吴明彻屡为陈立
功,但如今南朝和吴公已不可得见,而古今永存的只有流不尽的长
江。想到这里不免令人惆怅不已。
【解说】
这诗怀古兴慨,其中或者也融进了安史乱后的世事沧
桑之感,但写得悲怆苍凉,余味不尽。首联写摇落后的古台
一片秋色,触动人望乡的念头。点\"台\"字、\"秋\"字、\"望\"字,
起登台之意。颔联写台上寺,\"来人少\"写出荒凉、寂寞,\"云
峰\"句写寺的周围环境,兼说\"来人少\"的原因。颈联写登
临见闻,\"旧垒\"点战场、\"寒磬\"应寺,切合题目,并且\"夕
阳\"、\"空林\"等字更烘染出空廓、凄迷的色调。尾联用人事
代谢、长江无穷来抒发古台兴废的感慨,回映题面,补足远
眺之意。这诗很讲炼字,如\"入\"、
\"依\"、\"满\"、\"独\"等字,都
耐人体味。
望岳①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锺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
荡胸生层云,决眥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⑦。
【注释】
①岳:高大的山。我国有五岳,这里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县
北。②岱(dài代)宗:意谓五岳之首,指泰山。《淮南子》注:“王
者禅代所祠,因曰岱岳也。”夫:语助词,无义。③这句是说,从
齐到鲁,泰山的青色绵延不断。《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
鲁,其阴则齐。”未了:不尽。④造化:指大自然。锺:聚集。⑤阴
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割昏晓:截为白昼黄昏。⑥决眥(zì字):
眼眶睁裂,形容张目极视。⑦二句用《法言·吾子》:“升东岳而知
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之意。会当:定将。绝顶:极顶,山的最高
处。
【解说】
这是一首仄韵律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杜甫第一次
漫游齐赵时所作。全诗气势宏伟,句句从\"望\"字来。首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