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①,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②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③,花重锦官城④。
【注释】
①知时节:这是拟人化的说法。春天正是植物萌发的季节,春雨应时
而至,所以说\"知时节\"。②潜:深藏,偷偷地。③红湿处:指经雨
润湿的红花。④花重:雨后的花朵显得沉重。梁简文帝《赋得入阶
雨》:“渍花枝觉重。”锦官城:成都的别称。三国蜀汉曾在此设管理织
锦之官,故称\"锦官城\",一名\"锦城\"。
【解说】
这是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成都作。首联泛说喜降
春雨,点题。”知时节\"三字呼应\"好\"字、\"春\"字。中间两联
极力描摹春夜细雨。”随风\"二句从听觉写夜雨的纤细:随
风潜入,使人不觉,浸润万物,不留声响。”野径\"二句从视
觉写夜雨迷漾景象:野径云低,昏黑一片,于烟雨朦胧中,只
有两三点江船渔火看得分明。尾联以晓晴后有\"红湿\"点缀
“锦城\",进一步写春雨的可爱。诗人以喜悦的心情写雨,所
以把春雨写得格外有情。尤以\"知\"、\"潜\"、\"细\"诸字最为传
神。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②。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③,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④,秋山又几重。
【注释】
①外弟:表弟。②离乱:当是指安史之乱造成的人民离乱。安史之
乱时李益大约八岁,乱后若干年才彼此见面,故说是\"长大\"。③沧
海事:语出《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
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
\'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以借喻世事的巨大变迁。④巴陵道:
这时诗人将去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所以说明日踏上往巴陵的征
途。
【解说】
这诗写与外弟久别重逢时对十年乱离的感慨。首联写
久别重逢,兼说分别是由于离乱。长大后始得相逢,说明分
别之久。颔联写相逢时情状:初见而不相识,只问及姓氏,
复由此又问及名字,始则惊愕,继则忆起当初童稚的面容。
这种变化,引出颈联的感慨。但所感慨之事,只用\"沧海\"二
字概括,让读者去体味、想象别后世事变化之大。”语罢\"句
说明相见时感叹之多。尾联写喜见后又言别,无限惆怅。
十年离乱的经历和秋日旅途的跋涉之苦,都使他倍增伤感。
“问姓\"一联不仅工对,而且典型地概括了人生体验,所以素
来为人称道。
赋得古原①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④。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⑤。
【注释】
①古原:疑指长安乐游原一类地方。参看李商隐五言绝句《乐游原》
注。②离离:长貌。③荣:茂盛。④二句写春光妩媚、绿野广
阔,又用\"古道\"、\"荒城\"暗示人事代谢。远芳:远处的芳草。晴翠:映
着晴光的绿草。侵、接,都有蔓延、连接之义。⑤二句化用《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送别朋友,面对
春草,满怀离别的惆怅。王孙:这里借指友人。萋萋:草盛貌。
【解说】
这是一首名作。凡限定诗题,则于题前加\"赋得\"二字。
此诗全篇咏古原草,却暗含着送别之意。首联写送别地点
是\"古原\",却偏从原草枯荣的变化来寄慨。颔联承上,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