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
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③之\"梁皇长康强\",梁、长、
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也。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④,以
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
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
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释】①周春:字屯兮,号松霭,清代学者。②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代
诗人。③刘孝绰:名冉,南朝梁代诗人。④李淑:字献忠,北宋文学家。有
《诗苑类格》,今佚。沈约:字休文,南朝梁代文学家。
三
【原文】
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
凡字之同母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
四
【原文】
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①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
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
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
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②之一关键也。
【注释】①羔雁:小羊和大雁。古代卿大夫相见时所执的礼品。后泛指应酬的礼物。②升降:兴衰。
【译文】
诗到唐代中叶之后,就成为应酬倡和的工具。所以,五代北
宋诗优秀的非常少,而词却是其极盛时代。即使诗词都擅长的作家,
像欧阳修和秦观,也是词远远胜于诗。这是因为诗里所表现的思想
感情。不如表现在词里的真实。到南宋以后,词也成为应酬倡和的
工具,因而词也走向衰落。这也是文学兴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原文】
曾纯甫①中秋应制,作《壶中天慢》词,自注云:“是夜,西
兴亦闻天乐。”谓宫中乐声,闻于隔岸也。毛子晋②谓:“天神亦不
以人废言。”近冯梦华复辨其诬③。不解\"天乐\"二字文义,殊笑
人也。
【注释】①曾觌:字纯甫,南宋词人。②毛晋:字子晋,明末藏书家。语见毛
晋辑《宋六十名家词》。③语见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序》。
六
【原文】
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其词如历下①、新城②之诗,非不华
瞻③,惜少真味。至宋末诸家,反可譬之腐烂制艺④,乃诸家之享
重名⑤者且数百年,始知世之幸人⑥不独曹蜍、李志也。
【注释】①李攀龙: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诗人。②王士禛:新城(今
山东桓台)人,清代诗人。③华瞻:指文学作品的词藻富丽多彩。④制艺:
指八股文。⑤重名:盛名,很高的声誉。⑥幸人:侥幸得名的人。
【译文】
北宋的著名词人以贺铸最差,他的词就像李攀龙、王士禛的
诗,并非文辞不华美富丽,可惜的是缺乏真情实意。至于南宋末年
诸位词人的作品,只可比之为腐烂的八股文,而他们竟然享有很高
的声誉达数百年之久,由此可知,世上侥幸得名的人,并不仅是曹蜍、
李志。
七
【原文】
散文易学而难工,骈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
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
【译文】
散文学起来容易却难以工致,骈文学起来困难却容易工致。
近体诗学起来容易却难以工致,古体诗学起来困难却容易工致。小
令学起来容易却难以工致,长调学起来困难却易于工致。
八
【原文】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
平而鸣者也①。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②。
【注释】①语见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②语见韩愈《荆
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