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代词人没法仿效他。
十七
【原文】
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
番新绿。”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
“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①《东浦词·贺新郎》以\"玉\"
“曲\"叶\"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叶\"节\"\"月\",已
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注释】①韩玉:字温甫,南宋词人。有《东浦词》,
十八
【原文】
谭复堂①《箧中词选》谓:“蒋鹿潭②《水云楼词》与成
容若、项莲生③,二百年间,分鼎三足。”然《水云楼词》
小令颇有境界,长调惟存气格。《忆云词》精实有余,超逸
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然视皋文④、止庵辈,则倜⑤乎远矣。
【注释】①谭献:字仲修,号复堂,近代词人。辑清人词为《箧中词选》,另著有
《复堂词》。②蒋春霖:字鹿潭,清代词人。有《水云楼词》。③项鸿祚:字
莲生,清代词人。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④张惠言:字皋文,清代词人。有
《茗柯词》。⑤倜:佣然,远离的样子。
十九
【原文】
词家时代之说,盛于国初。竹垞①谓:词至北宋而大,至
南宋而深。后此词人,群奉其说。然其中亦非无具眼者。周保
绪曰:“南宋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又
曰:“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
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②潘四农③
曰:“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
宋。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刘融斋曰:
“北宋词用密亦疏,用隐亦亮,用沈亦快,用细亦阔,用精亦浑。
南宋只是掉转过来。”④可知此事自有公论。虽止庵词颇浅薄,潘、
刘尤甚,然其推尊北宋,则与明季云间诸公⑤,同一卓识也。
【注释】①朱彝尊:号竹垞,清代词人。语见其《词综·发凡》。②见周济《介
存斋论词杂著》。③潘德舆:号四农,清代诗人。语见其《养一斋集》。④语
见刘熙载《艺概·词曲概》。⑤诸公:指明末词人陈子龙、宋征舆、李雯。三人
皆为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时称\"云间三子\"。云间即松江的别称。
【译文】
词的发展分为不同时期的说法,盛行于本朝初年。朱彝尊认
为:词到北宋而阔大,到南宋才深厚。以后的词人,群起附和他的看
法。然而,其间也并非没有独具只眼的人。周济说:“南宋词下不犯
北宋词朴拙粗率的毛病,高不到北宋词浑成深厚的境地。”又说:“北
宋词多是触景生情,所以珠圆玉润,光彩玲珑。到辛弃疾、姜夔一变
而为就事写景,使深沉变成浅薄,委婉变成直露。”潘德舆说:“词起
源于唐。发展于五代,然而意蕴格调的深厚沉挚北宋词达到极盛。词
有北宋,就好像诗有盛唐,到南宋便开始走向衰落了。”刘熙载说:“北
宋词章法细密却也疏散,含意蕴藉却也明晰,格调深沉却也明快,结
构细密却也开阔,文辞精美却也浑成。南宋词恰恰与此相反。”由此
可知,北宋词和南宋词的高下,自有公论。虽然周济词颇为浅薄,潘
德舆和刘熙载词水平更低,然而他们推尊北宋词,却和明代末年云
间派诸位词人,都具有远见卓识,是不应废弃的。
二十
【原文】
唐五代北宋之词,可谓\"生香真色\"①。若云间诸公,则彩花
耳。湘真②且然,况其次也者乎。
【注释】①语见王士禛《花草蒙拾》。②陈子龙有词集《湘真阁》,今佚。
【译文】
唐五代北宋词,真可以说是\"生香真色\"。至于云间派诸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