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庄子 > 第17章 至乐

第17章 至乐

虽大,其化[化:生化,生长,化育]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玄古:远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者,德也[‘故通’二句,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作“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刘文典补正曰:“古藏本是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夫道覆载万物者也:王叔岷校释据鹖冠子学问篇注、淮南子原道篇、成疏疑此文本作‘夫道覆载化生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刳(ku,一声)心:谓剔除心智。刳:挖空]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韬:宽,包容]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贵富:辑要本作‘富贵’,成疏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考:叩击]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素逝:抱朴而行。素,朴,真。逝:往]而耻通于事,立于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王叔岷据淮南原道篇谓脱‘各有其具’四字,当从之]”

译文:

天与地虽然广大,但是它们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是一样的;万物虽然繁杂,但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自下而上地发展;百姓虽然众多,但他们的主宰者只有君主。国君管理天下要以顺应事物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说,远古的君主统治天下,在于无为,顺乎自然罢了。

以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名称,那么无为的君主就理应得到恰当的名号;用道的观点来看待职分,那么君和臣各自承担的道义就分明了;用道的观点来看待才能,则天下的官吏都尽职尽力;从道的观念广泛地观察,万事万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所以与相贯通的人,凭借的是天德;能通行万物的,凭借的是道;居上位统治人民的,凭借的是礼乐、刑政诸事;有多种才能的,凭借的是技巧。技巧归结于事务,事务归结于义理,义理归结于顺应自得的“德”,“德”归结于听任自然的“道”,听任自然的“道”归结于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自己没有私却能让天下人富足,施行无为的治理策略,放任万物循性自生生化,深沉静默而百姓安定。《记》这本古书上说:“通晓大道促使万事成功,心无贪念使鬼神敬重佩服。”

孔子说:“道,是覆盖和托载万物的,辽阔广大没有边际!君子必须敞开心扉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任万物循性变化而不加干涉,这种行为就是天,用静默无言来显示物体的本性,这种行为就是德,对人和物施加慈爱和恩惠的行为就是仁,让各不同的事物回归同一的本性叫做伟大,行为与大众同一就叫做宽容,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就叫做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赋予的禀性就叫纲纪,德行形成就叫做建功济物,遵循于道就叫做修养完备,不因外物挫折节守就叫做完美无缺。君子明白上述的十个方面,就是包容万物心胸宽广的人,而且像滔滔的流水汇聚一处似的成为万物的归往。如果像这样的话,就能任其黄金藏在大山之中,珠宝藏在深渊,不贪图财物,也不追求富贵;不以长寿而快乐,不以夭折而悲哀,不把通达看作荣耀,不以穷困而羞耻;不以捞取私利作为自己的职分,不以统治天下而使自己处在显赫的地位。显赫就会炫耀,万物归结同一,生与死都是一样的。”

孔子说:“道,它居处沉寂犹如幽深宁寂的渊海,它运动恒洁犹如明澈清澄的清流。金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