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发自内心,没有不流露在外面的,只是别人没有认真地观察
罢了。一旦被别人看出了真相,那么巧妙掩饰的虚假还不如
笨拙不加掩饰的真实,因为由此造成的羞耻太大了。伯石假
意辞让卿位,王莽佯装交出权柄,自认为干得很巧妙,但真相
还是被写在书上,流传千秋万代,可真是使人感到毛发悚立,
心惊胆战。近年有一名大贵人,以孝敬父母著称,前后为父母
的服丧期间,表示哀痛心情的举动都超出了一般礼制,也足以
获得高于常人的名声了。但他却用巴豆涂脸,特意造成病疮,
给人造成哀痛悲泣过度而生疮的假象。左右侍奉的童子,却
不能为他遮盖,于是,真相流露,反而使外人认为他服丧时的
居住饮食等其他行为,全都不可相信。像这样因为做了一件
虚假的行为,就抹杀了许多真实行为的效果,全都是因为无休
无止地追求名誉而造成的。
有一个士族出身的人,所读的书也不超过二三百卷,天生
笨拙,可是家世富庶,于是就极力矜夸,常用酒肉珍宝结交名
士。那些愿意接受他财物的人,便相继为他吹嘘,致使朝廷也
以为他有文才,曾聘他出去做官。东莱王韩晋明酷爱文学,怀
疑这个士族的作品并非自己撰写,于是设置宴会,当面向他请
教试探。欢宴整日,座中皆为诗文名士,他们按声韵提笔赋
诗。这个士族很快作好一首诗,但全不符合音韵。诸位客人
各自沉吟作诗,没有人发现这一情况。韩晋明退席后感叹道:
“果然不出我所料。”韩晋明曾有一次问这士人说:“玉珽的机
杼上安装终葵之首,是什么形状?”他竟回答说:“珽头弯曲,大
概像葵叶的形状吧。”韩晋明是个有学问的人,忍俊不禁地对
我谈起这件事。
有些人常润饰修改自己子弟的文章,用以抬高他们的身
价,这是一种坏事的做法。一是不能永远为他们修改润色,迟
早要露出真相;二是学习的人有所依凭,会更加懒惰不用功。
邺城有一个年轻人,出仕担任襄国县令,非常勤奋用心。
公务时十分认真,对下面的人关怀体贴,想借此求取声誉。每
当新兵出发,他总要与兵士握手送别,有时还送给他们梨、枣、
大饼等食物,与每人都告别一番,说:“因为执行上面的命令,
要烦劳你们,我内心很不好受。路上难免饥渴,这些就算是我
的一片心意吧。”百姓对
他赞不绝口。等到他迁为泗州别驾,
这类费用更多,无法每次都遍赠食物,时间一长,势必矫情虚
饰,难以为继,声名也因此而毁坏了。
有人问:“人死之后形神俱消,留下的名声,也就像蝉蛇蜕
化后的皮壳,像鸟兽经过后留下的踪迹一样,与死人有何关
系,而圣人却用它来教化百姓呢?”回答说:“是为了劝勉。勉
励人们树立名誉,就能得到实效。况且褒扬一个伯夷,千万人
中就会形成清正的风气;褒扬一个季札,千万人中就会形成仁
爱的风气;褒扬一个柳下惠,千万人中就会形成贞操的风气;
褒扬一个史鱼,千万人中就会形成正直的风气。所以圣人希
望这类美名不绝如缕,流传在世上,其意义不是很大吗?天地
如此之大,人们无不仰慕美名,大概是因为人的性情,都喜欢
善的东西。再说,祖先的好名声,对子孙来说就像是冠冕华
堂,自古至今,获得祖先声誉荫庇的也实在太多了。多行善
事,树立名誉,就如同造房和种树,在生时能获得它的利益,去
世后又能泽被后世。世上的庸人,如果他们与那些美名与灵
魂一同升华,与松柏一样长青的贤人相比,实在是太笨了。”
涉务第十一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
左琴右书①,以贵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
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②,经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