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①。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②。
[译文\\]
父母疼爱我,尽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还能做
到孝,才是真孝。父母有过错,要规劝,使改正错误。规
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柔声细气。父母不听,等父母高
兴时再规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一顿,
也要毫无怨言。
[注释\\]
①《二十四孝》记载:虞帝舜的父亲,听了舜的后娘
的坏话,要杀舜。舜力尽孝道,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父母。
尧认为舜是贤人,就把帝位传给舜。
②《礼记·内则》:“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
泣而随之。”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
不入,起敬起孝,说(同悦)则复谏。……父母怒不说,而
挞之流血,不敢疾怒,起敬起孝。”
[原文\\]
亲有疾,药先尝①,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②,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③。
[译文\\]
父母有病吃药,子女要先尝,不分白天黑夜在床前侍
候。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在守丧期间应经常悲泣,夫
妇不同居,不喝酒吃肉。办丧事要竭尽礼节,祭祀要心诚。
对待死去的人如同对活着的人一样。
[注释\\]
①《礼记·曲礼》:“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
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②《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
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
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曾参问:“三年守孝期间可
以去吊唁别人吗?”孔丘说:“在三年守孝期间的头十三个
月,不能和大伙呆在一起,不能和人一起活动,君子还要
按礼的规定穿孝衣,以表示哀悼。在这三年守孝期间还去
吊唁别人,不就是假的了吗?”)
③《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父母活着,依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礼埋
葬他们,祭祀他们。)
《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①。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音敏,消失)。
[译文\\]
作哥哥的讲友爱,作弟弟的知道恭敬,兄弟和睦,孝
就在其中了。彼此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
生呢?说话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注释\\]
①《礼记·祭礼》:“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
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
矣。”(一说话就想到父母,这样就不会用恶言骂人,人也不
会用忿恨的话回击自己,自己就不会受污辱,也不会使父
母丢脸,这样就做到孝了。)
[原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音现,显露)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①。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②。
[译文\\]
不管吃、喝、坐、走,都应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
长辈叫人,要立即帮着去叫,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先到。
对长辈不能叫名字,在长辈前不能显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