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百家姓、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 > 第42章 三字经11

第42章 三字经11

梅文鼐诫弟专心致志

【原文】

境苦乐无常,人心为之也。适千里者百里跬步,适万里者千里门庭,闭户光生,瞻户外屦,惊跋涉矣。夏日中天,行者望扶苏一木,趋而憩之,如清凉国;重檐广厦,铺簟当风,侍者交扇,喘若吴牛。夫一木不凉于广厦。户外不远于千里,心之所存,境从而变,天下事大抵然也。夫贵者方以冕组为桎梏,或注意林下;富者方以多财为祸患,而朵颐灵龟。苟其地易,彼此交羡,苦乐庸有定乎?童稚妇女之謦咳,门以外之剥啄,偶接于耳而乱人心者,意相关也;号叫怒詈,**击斗之纷拿,杂然吾目而无所于动者,于意无涉也,故心有所扰,静乃成喧,及其既安,闹转成寂。存系者在远犹亲,专营者视物无睹。君子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若必待日用所需,种种具足,远离尘俗,遗世独立,乃始毕力为吾所欲为,自少逮老,安所得此闲旷之时与地而用之耶?吾观古人之著作,多出穷愁无聊之极,至有受书囹圄、执卷马上者,彼其人宁独异乎?昔伯牙学琴既成,其师引而之穷岛无人之境,天风海涛,呼吸震荡,伯牙顿叹其师之移我情也。吾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则断简残编,无往非治境治心之要;发为文章,必光明雄骏,向来心境,日以变化。此郡城一席地,命曰“天风海涛”可矣!

——选自《绩学堂文钞》

【译文】

苦与乐没有一定的规律,因为每个人的心情随着不同的境遇而变化。走千里的人,走完百里只当刚走半步,走万里的人,走完千里只当刚出门庭;关起门来满屋生辉,看见门外的鞋子,也会害怕长途奔波。夏天烈日当空,走路的人看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树,便会赶紧走过去休息,好像到了清凉国;重叠宽敞的高楼大厦,铺着竹席,面对着凉风,侍奉的人交相摇扇,好像吴地的牛一样喘不过气来。一棵树不比高楼大厦风凉,门外面不比千山万水遥远。可见有怎样的环境就有怎样的心境,天下的事情大抵如此吧,显贵的人以戴官帽为受束缚,想隐退山中;豪富的人以财多为祸患,问灵龟吉凶。如果改变地位,彼此互相羡慕,那么苦乐还需要有定准吗?妇女儿童的言笑咳嗽,外面的敲门声,偶尔听到也会扰乱心中的宁静,这是因为和自己的心境有关;面对着号叫怒骂,**击斗的纷扰,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和自己的心境无关。所以心一旦被扰乱,宁静也会变成喧闹,一经安定下来,喧闹也会变成寂静。存心牵挂的即远而近,专心一致的视而不见。君子依照平日的样子去做,就能无入而不自得。如果一定要等待日用之所需,样样具备,远离尘世,超然独立于人世之外,然后才开始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从小找到老,也很难找到这种空闲的时间和地方。我看古人的著作,多写自己穷愁、无聊之极的东西,甚至有在监牢里受教、在马背上读书的,这些人难道有什么特别不同吗?昔日伯牙学成琴艺,老师把他带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岛上,狂风海涛大作,连呼吸都受到震荡,伯牙顿时感叹老师在转变自己的情操;此次入郡城求学,如果你能聚精会神,集中思想去求索,吃饭睡觉,想到的只是读书,那么即使残缺不全的书籍,也都是提高自己情怀的要素。随感而发的文章,必然光明雄劲。人的心境向来是随着时间而变化,如果你能把握上述要点,那么这郡城一席之地就可称为“天风海涛”了!

爱新觉罗·玄烨诫子博览群书

【原文】

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八龄缵承大统,圣祖母作书训诫冲子曰:“自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君临其上,生养抚育,无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其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乃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厥心。”朕仰戴斯言,大惧勿克遵兹丕训,惟曰:“庶其自强不息,以日新厥德。益思学问者,百事根本,不能学问,则渐即于非几。”以故自少读书,深见夫为学之要,在手穷理致知,天德王道,本末该贯,存心养性,非此无以立体、齐治、均平,非此无以达用。于是孜孜焉日有程课,乐此忘疲。虽帝王之学不专事纂组章句,顾由博而约,往哲遗训,惟能网罗记载,搜讨艺文,斯足增长见闻,充益神智。朕机务之暇,讲肄诸经,参稽《易》学,于《太极》、《西铭》之义,《河图》、《洛书》之旨,往往潜心玩味。以次历观史乘,考镜得失,旁及古文诗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