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百家姓、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 > 第43章 三字经12

第43章 三字经12

白居易以诗诫侄学会清淡生活

【原文】

世欺不识字,我*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虑,我今婚嫁毕。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宅舍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傍观愚亦见,当己贤多失。不敢论他人,狂言示诸侄。

——选自《白香山集》

【译文】

世上总是欺侮不识字的人,所以,我更加努力学习写文章。世上总是欺侮没做官的人,所以,我更加钻营官场。人老之后大多有病痛,我现在幸亏无病。人老之后多忧虑,我现在办完了婚嫁的事。我心里安静无憾事,身体安康无牵挂。所以,这十年来,身心闲适清逸。况且人一年比一年衰老,需要的东西不多了。一件裘皮衣可暖一个冬天,每天除了吃饭,别的也用不着吃了。不要说住宅小,我睡的地方一间也够了。要多的鞍马有何用,我又不能同时骑两匹马。像我这样特别幸运的人,十人中有七人;像我这样有知足心的人,是很少很少的(百人中不会有一人的)。旁观者,再愚蠢的人也是看得清的,当局者,即使圣贤也会有失误。我不敢随便去评论别人。我只是狂言而已,对你们侄子说说的。

张英诫子弟求知达理

【原文】

圃翁曰:圣贤领要之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之易也。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赏。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困顿转徙潮惠之间,苏过跣足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无嗣,陆放翁之忍饥,皆载在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一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宁,其若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古人亦有之,炙手可热,转眼皆空。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

——选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圃翁说:圣贤说话的要点是,人心很容易变坏,而良好的品德却不容易培养起来。人心容易变坏,是因为抑制贪欲之心,像堤坝堵水一样,堤坝容易崩溃,一旦崩溃就再也无法控制了。而道德观念不容易培养,是因为道理和礼义就好像是被帷幕遮住的灯光,时隐时现,很难透彻理解却很容易被忽视。人心是最灵巧好动的,不可过分劳累,也不可过分安逸,只有读书可以颐养性情。总是看见观风水的人家,平日用磁石来养针,而对人来说,书是养心的最佳之物。空闲安逸无事的人,整天不看书,起居出入,身心无所寄托。人活着漫无目标,势必心情烦乱,意识颠倒,莫明其妙地想发怒,处逆境不快乐,处顺境也不快乐。每次见到那些拘谨害怕,举止行动让人看上去总觉得碍手碍脚的,这一定是些不读书的人。古人有种说法,扫地焚香,清福具备。有福的人,如果去读书,就会更上一层楼。无福的人,就会胡思乱想。这话真有意义,我非常赞赏。不读书的人遇上不顺心的事,就觉得是自己一个人的不幸遭遇,难以忍受。不知道古人遇上不顺心的事,有超过这百倍的,只不过没有细心体验罢了。就拿东坡先生来说吧,死后因为高孝,文章才为世人所知,名震千古。而生前遭受忧谗畏讥,窘困劳累地在潮惠之间迁移,曾经赤脚涉水,住在牛棚边上,这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又如白香山没有子嗣,陆放翁曾忍饥挨饿,这些都是载入书卷的事。你只是一个凡人,并非名垂青史,遭遇到那些不顺心的事,如果能平心静气地想一想,那么人间不顺心的事,是可以得到解脱的。假如不读书,那就只知道自己遭遇很苦,而产生无穷的怨恨,甚至怒火中烧,情绪难以自控,与那些古人相比,这又像什么样子。当然富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