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发现,那是无法掩饰的。自以为欺诈傲慢,很是得计,其实害了自己,诱使别人如此,是害了别人。害己的结果必然害人,害人又是害了自己。(害人与害己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一个家庭养了这样的子弟,是一种大不幸,要切实戒备防止。
陆氏诫子学会“忠信”
【原文】
汝大父赤贫,曾借朱姓者三十金卖米以糊口。逾年,朱姓者病且笃。朱为两槐公纲纪,不敢以私债使闻主人。旁人私幸,以为可负也。时大父正客姑熟,偶得朱信,星夜趱回,不抵家,竟持前欠本利至朱姓处,朱已不能言。大父徐徐出所持银告之曰:“前欠一一具奉,乞看过收明。”朱姓忽蹶起,颂言曰:“世人有如君忠信人哉,吾口眼闭矣!愿君世世生贤子孙。”言已,气绝。大父遂哭别而归,家人询知其还欠,或马矣之。大父曰:“吾故马矣,所以不到家者,恐为汝辈所惑也。”如此盛德,汝曹可不书绅。
——选自《温氏母训》
【译文】
你的祖父非常贫穷,曾向姓朱的人借了三十金卖米以糊口度日。过了一年,姓朱的人生病,而且病情相当严重。朱某是两槐公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不敢把自己借债给人的事告诉主人知道。在旁人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是可以赖账的。当时祖父正客居姑熟(即南州,故址在今安徽当涂),听到姓朱的人的病情,星夜赶回,他不回自己家,而直接到朱家,将所借三十金本利送到姓朱人的跟前,此时姓朱的人已不能说话了。祖父缓缓地将银款递上并告诉说:“这是去年所借银两的本利,全部送上,请查核收下。”姓朱的人忽然坐起来,赞颂道:“世上有像你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吾可闭口合眼了!祝愿你世代子孙贤良。”说完此话,便断气了。祖父就哭着向姓朱的人告别而归。家里人一问,知道还清所有欠款,有的就责怪他真傻。祖父回答说:“我就是因为傻,才不先到家里,不然的话,会被你们所迷惑了。”如此盛德,还不值得你们大书特书吗?
李世民教子纳谏
【原文】
夫王者高居深视,亏聪阻明,恐有过而不闻,惧有阙而莫补。所以设鞀树木,思献替之谋;倾耳虚心,伫忠正之说。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议可观,不责其辨;其理可用,不责其文。至若折槛坏疏,标之以作戒;引裾却坐,显之以自非。故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昏主则不然。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壅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才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矣!此拒谏之恶也。
——选自《唐太宗集》
【译文】
帝王高高在上,深居宫中,耳不聪目不明,唯恐有了过失也听不见人说,只怕有了缺点而得不到补正。所以安排鞀树木,以期有人来进献谏言;自己虚心倾听,接受正确的意见。言之有理,即使是奴仆,砍柴人,也不能不听;说得不对,即使是王公卿相,也未必接受。议论观点正确,不要求他分析得怎样;道理有实用性,也就不要求文字写得好。朱云进谏攀折殿槛,汉成帝用保留原槛来表彰他直谏;师经进谏投瑟撞坏了窗子,魏文侯特地留着坏窗户让人引为鉴戒;辛毗谏魏文帝曹丕,竟拉扯他的前襟,袁盎劝谏汉文帝,不让慎夫人与皇后同坐,使人主能看到自己的过错。所以,忠臣肝胆相照,谋士尽其心智。为臣的决无二心对上,为君者就能恩泽天下百姓。昏君就不这样。他摆出威严将游说者拒之门外,对进谏的人穷加罪名。这样一来,大臣害怕失去俸禄而不敢进谏,小臣害怕杀头而不敢多说。为君者便放纵暴虐,极尽荒淫,思想闭塞,毫无自知之明。还认为自己德行高于三皇,才能超过了五帝。结果导致身亡国灭,难道不可悲可叹吗!这就是拒进忠谏的恶果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