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1章

第1章

句话,我们可以明白人性无古今之分,人永远不能离开自然,不能把乐趣建立在刻意的基础上。

彻见自性不忍谈禅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①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②,总是播弄精魂。

【注释】①康济:书:“康济小民。”传:“当安小民之居,成小民之业。”按康济,在此指调剂身心;②谈禅演偈:谈论禅理,推敲佛偈。偈,佛家所唱词句。

【译文】本性澄明的人,就是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也无非是调剂身心;心地沉迷的人,纵使是谈论禅理、推敲佛偈,也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智力。

【评析】道理就在自己身上,不必徒事外求。圣贤揭示修身方法,只在告诉人一个可循的门径,帮助那些一开始就为物欲所蔽的人。因此,一个人只要能自我作主,自见天机,性理就明明白白在眼前,何需靠外来的助力?反之,物欲不能扫除,心中始终为世相所迷,欲参任何圣贤哲理,无非自欺欺人。

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人心有个真境①,非丝竹②而自恬愉③,不烟不茗④而自清芬⑤。须念净境空⑥,虑忘⑦形释⑧,才得以游衍⑨其中。

【注释】①真境:真实的境界。即觉悟的妙境。②丝竹:丝是弦乐器,竹是笙笛之类。③恬愉:恬淡愉快。④茗:茶的味道。⑤清芬:清香。⑥境空:看破世情,心灵寂灭,不为外物所铄。⑦虑忘:忘却思虑。⑧形释:遗忘形骸。释,解脱之意。⑨游衍:逍遥游乐。

【译文】人的心中有一真实的妙境,然不是丝竹琴笛的音乐,而是自己内心恬淡愉快的真乐境界。既不是香的烟味,也不是浓的茶味,而是自己内心具有的一种清香芬芳的气息。这是因为自己的心念清净。境缘空亡,忘却思虑,身心都无拘束才能够人于妙境之中而游衍自如。

【评析】佛家说:“万物均有佛性。”这是指万物之性与天之性合一之意。亦即说明人心是本乎天道的,应该心无阻碍,优游自得。老庄所谓的清净无为,古人所谓的放浪形骸,都是悠游这一妙境的法门。任何人在参禅的第一步,即要绝对地断绝名利及物欲,然后才能得以现出真如之性啊!

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①无以求真;道得酒中②,仙遇花里③,虽雅不能离俗。

【注释】①幻:化也。②道得酒中:是说有道德的人会在饮酒的场合碰到。道,指有道德的人。③仙遇花里:神仙会在女色之中遇到。花,指**。

【译文】金是从矿穴中挖出来,玉是从石头中产生,没有经过变化就不能得到真悟。有道德的人会在饮酒的场合碰到,神仙会在女色之中遇到,虽是高雅的人,也不能脱离世俗。

【评析】金必须经过冶炼才能成为金,玉必须经过琢磨才能成为玉,同样的道理,人也必须历经人情世故,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经人世,不去体验人生,那么架空在脱离现实的冥想中的人生,顶多也只是思想的活动多于别人。

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①观,纷纷各异,以道眼②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注释】①俗眼:一般人的眼光,一般人曰俗。②道眼:达人的眼光,达曰道,在此指选人。

【译文】天地间的一切物体,人伦中的一切情感,世界上的一切事情,用世俗的眼光去看,纷纷各不相同,用通达的眼光去看,种种都无奇,哪里必须加以分别,哪里必须加以取舍。

【评析】一般人以“自我”为中心,基于私心,所看出来的万物、万情自是自然大有分别;通达的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能认清万物一体的扩理,而以为一切各不相碍,自自然然,行于其所不能不行,止于其所不能不止,这种丝毫不受外物俗情牵绊的修养,完全是“定”的工夫。

布茅蔬淡颐养天和

神酣①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②;味足③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注释】①酣:浓,浓厚。苏轼润州道中除夜诗:“红日半窗春睡酣。”②冲和之气:性情和平的气概。③足:满足。

【译文】能在粗布的被窝里睡得酣甜,可以得到大自然冲和的气象;能在粗食淡饭中感到满足,可以领会到人生淡泊的真味。

【评析】人生真正的快乐,不过在于精神上的安适。谈到精神上的安适,自然又涉及到知足这上面来。人对周身没有满足的心,那有自得之乐?无自得之乐,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