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永远不会感到舒畅,觉得安适。“神酣布被窝中,味足藜羹饭后”,想想这种人生是何等甜蜜、何等够味!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缠脱①只在自心,心了②则屠肆③糟廛④,居然⑤净土⑥。不然,纵一琴一鹤⑦,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⑧终在。语云⑨:“能休⑩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注释】①缠脱:缠是缠缚,脱是解脱;竟为能不受俗事缠缚,而得以脱选苦恼。②心了:心中了悟。③屠肆:杀牲卖肉的店铺。④糟廛:即酒店。
糟,酒糟;廛,商家所居之处。⑤居然:仍然。⑥净土:无五浊垢的圣者所在地。⑦一琴一鹤:以琴、鹤为伴,表示风格之高。⑧魔障:恶魔般的障碍;专指悟道之历程中种种阻难。⑨语云:此为禅宗的偈,然出典不详。⑩休:休止;亦即休止所有的邪念妄想。尘境:就是指尘俗间的境界。真境:真实、真理存在的境界,亦即了悟的境界。僧家:寺院;又言“僧伽”,专指僧侣的社会。俗家:在家等俗人的社会。信夫:信,信实;夫为句尾感叹词。
【译文】是否能由世俗百事的缠缚痛苦中解脱,端视个人之心念,若能真心了悟,则虽身在杀牲屠肆、酒馆商铺之中,仍心澄思明地如居于极乐净土。否则,纵然以琴、鹤、花、草等淡泊雅事为嗜好,却因俗念未除而魔障长存。所以说:“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此言之意为只要能断除一切烦恼邪念,则不论身处何处,皆是真理存在的境界。要是不能了悟红尘是非,即使出家深修,仍止于俗人的境界。这句话诚然是至理名言。
【评析】就因人的存心,而决定了自已是否能自尘俗诸苦中解脱,而觉得永恒详和的净地。只要能满心而发,真诚了悟,则不论外在的环境为何,终可心静思澄。反之,若是无能视透尘事,仍存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话,则纵令嗜好雅洁、出家修心,还是不能到达真、善、美的悟界。
断绝思虑光风霁月
斗室①中,万虑②都捐③,说甚④画栋飞云⑤,珠帘卷雨⑥;三杯⑦后,一真而得⑧,惟知素琴⑨横月,短笛吟风。
【注释】①斗室:极小的房屋。②万虑:各种思虑。③捐:捐除,放弃。④甚:与“何”同义;甚么,什么。⑤画栋飞云:形容屋宇建筑之华丽且**入云。⑥珠帘卷雨:如雨珠般用珠实嵌饰成的帘子。以上“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二句,乃语出唐王勃腾王阁序之诗:“画栋朝南浦之飞云,珠帘卷西山之暮雨。”皆言殿阁、建筑之宏伟华丽。⑦三杯:喝下三杯酒后,即微醺而陶然自得。⑧一真自得:本心对真理有所得。⑨素琴:没有任何雕饰的琴。
【译文】住在狭小的房屋中,而能捐弃一切的思虑的话,哪还管他什么画栋飞云、珠帘卷雨,这些高楼广厦一点儿都不值得欣羡。在浅酌三杯后,内心澄明而自得真理,只知对明月弹弄素琴,以短笛吟诵清风的真乐。
【评析】虽然身体居处于斗室,但只要捐弃诸般妄想,即心阔、眼高直与天地共博,那些徒具外在美饰的高屋,实在算不了什么。而浅酌几许,亦能本心自得,一事对月抚琴、临风吹笛的清乐。
机神触事应物而发
万簌①寂寥②中,忽闻一鸟弄声③,便唤起许多幽趣④;万卉⑤摧剥⑥后,忽见一枝擢秀⑦,便触动无限生机⑧。可见天性⑨未常枯槁⑩,机神最宜触发。
【注释】①万簌:天地间所有的声响。②寂寥:寂静寥寞。③弄声:鸣声。④幽趣:幽微的趣意。⑤万卉:所有的花草。⑥摧剥:摧残剥落。⑦擢秀:擢然挺秀。⑧生机:生存、生命的机能。⑨天性:本性。⑩枯槁:干枯萎搞。机神:机动的精神。触发:触动、生发。
【译文】天地静寂无声中,忽然听到一只鸟的鸣声,便唤起许多幽微的趣意;在百花凋尽后,忽然看见一枝擢然挺秀的花,便又触发了天地间的无限生机。由此可见,上天的禀赋不会常处于枯槁之境,其机动之精神,常为待机而动,故可一触即发。
【评析】在万籁俱寂时,即使是孤鸟之鸣,亦能引人幽思;于百花凋残后,偶见挺花一枝,便又蕴含生机无限。由此可知,同样是上天所赋予的本性,绝不会长处槁境,只是在潜蛰后,以培成更丰之生命力,一遇适当的外力触发,便可勃然而长。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氏①云:“不如放身心②,冥然③任天造④。”晁氏⑤云:“不如收⑥身心,凝然⑦扫寂定⑧。”放者⑨流⑩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