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乍见容易使人误解作者在推销“道家”的思想,告诉人不必在一生中太过积极,其实不然。而是在强调惟有维持“自然的秩序”,这样人类才能真正步向大同之治,为子子孙孙永垂无疆之休!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①道德者,寂寞②一时;依阿③权势④者,凄凉⑤万古。达人⑥观物外之物⑦,思身后之身⑧;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①栖守:栖者,安也、定也;栖守,犹言回守。②寂寞:无声也。淮南子:“寂莫者,音之主也。”此处指击名不显达言。③依阿:依靠也。依、阿二字皆倚义;阿,音丫。④权势:权威和势力。⑤凄凉:犹寂寥也。杜甫诗:“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⑥达人:达,通也;达人,指知能通达的人。左传:“其后必有达人。”⑦物外之物:指现实物欲以外的精神生活、道德修养。物外,犹言世外。⑧身后之身:指死后的名誉。身后,死后也。
【译文】坚守道德的人,只是一时的寂寞;依恃权势的人,则要遭受万古的凄凉。因此,一位知能通达的人,能看到隐藏在现实物欲后面的精神修养,想到死后的名誉;这种人宁可固守道德,忍受一时寂寞,也不依恃权势,招致万古的凄凉。
【评析】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理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有道德理念。因此,人生在世,不论出身于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无不以实现道德理想为主。这一共同精神是永恒不变的。假如人生没有道德目标,人生不但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一生都必定在缺乏内里精神的空虚中打转,充满痛苦、空虚与悲观。
既然人生是有目的,而这个目的便是道德目的。那么,以自己本身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影响他人,自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希望。古人将“立德”列为人生三不朽之首,便是有见于此。
外表衣、食、住、行等等物质享受,最后只能给人带来无止境的纵欲与愈陷愈深的腐败堕落。住朱门巨宅,衣绫罗锦缎,吃山珍海味,而终日行不义,如此的人生谈何美满、尊贵之有,其人未免可悲复可怜。一位不讲道德、心术不正、趋炎附势的妖媚奸佞之徒,虽官高禄厚、衣食豪华,然而一旦天怒人怨,权势依尽、享尽,到头来无不是悲惨的结局。古人曾说这样一句话:“世上最尊重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内里的真实,与外表的虚幻,取舍之间值得吾人细细思量。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①浅②,点染③亦浅;历事④深⑤,机械⑥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⑦,不若朴鲁⑧;与其曲谨⑨,不若疏狂。
【注释】①涉世:经历世事。韩非子:“涉世如此其汙。”②浅:少、不多的意思。国策赵策:“奉祠之日浅。”③点染:是说受污的意思。杜甫诗:“反覆归圣朝,点染无荡涤。”④历事:即经历的世事;同“涉世”。⑤深:不浅曰深;在此有精审的意思。⑥机械:原指器之巧者,在此喻人之巧诈。淮南子:“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⑦练达:谓谙练通达。后汉书:“练达事体。”⑧朴鲁:直率不虚伪。朴,作醇厚、不虚伪讲;鲁,直、直率的意思,亦作“卤”。苏轼议举校贡举状:“其余皆朴鲁,不能化也。”⑨曲谨:拘小节细行貌。宋史李纲传:“平居无事,小广曲谨,似可无过。”
【译文】经历的世事不多,受社会恶习的污染也就少;经历的世事多,本身受社会巧诈的影响也就不浅。所以一位君子,与其凡事求其谙练通达,不如直率不虚伪;与其拘小节谨细行,不如豪放不被流俗所羁。
【评析】人涉世一深,往往很自然地变得老成持重,而老成持重对于做人做事来讲,能够进退得宜,应对有体,好是好极了,但一位涉世已深的人,老成持重之后大多藏着很深的城府,这一来如果其人心术不正,那么机诈手段就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固然给旁人一种可怕的感觉,一方面更使本身失去人性。因此,对一位不能避免为情欲所逞的人而言,与其历经沧桑、失去本真,不如抱朴守拙,不过于凡事在意来得能有生趣。“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此伦,教我如何说。”从寒山这首偈子之中,可使我们看到适时地放任自然的可爱。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①,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②,玉韫珠藏③,不可使人易知。
【注释】①天青日白:如天之纯青、如日之清明;比喻心境之阔朗无邪。②才华:才能之发露于外者。颜氏家训:“才华不为妻子所容。”③玉韫珠藏:是说如藏珠玉般的隐密。韫,藏、蕴藏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