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俭者吝啬过让者卑曲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①,为鄙啬②,反伤雅道③;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④,为曲谨⑤,多出机心⑥。
【注释】①悭吝:贪而不舍之称。原化记:“老人曰:‘悭吝来除,术何由成。’“②鄙啬:即鄙吝,贪而不施。③雅道:正道。雅,正的意思。荀子荣辱:“君子安雅。”集解:“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④足恭:取媚于人。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⑤曲谨:谓谨慎但及于细行。宋史李网传:“平居无事,小廉田谨,似可无过;忽有扰攘,则错愕无所措手足。”⑥机心: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成玄英疏:“有机关之器者,必有机动之务;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
【译文】节俭,是一种美德,太过了就变成贪而不舍,变成贪而不施,反而有伤情理;礼让,是一种好的行为,太过了就变成取媚于人,变成谨于细行,会给人有机心的感觉。
【评析】世上钱财到底有限,而费用无穷,所以应量入为出,以俭持身。宋倪思曾说:“俭者君子德,俭则节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之子俭。”可见俭有“养廉”、“广德”、“福后”三大好处,自古以来即被认为治生之道。俭固然是美德,但也是有分别的。节省得合理,就叫做俭;舍不得用钱,节省得不合理,就叫做悭吝,悭吝就是刻薄。世人对已得的钱财,往往为了不舍,而对人对已百般刻薄,其实这又何苦?再多的钱财都不能适度调与,与废物何异?古人同时说过这样的话:“若过刻,亦非家之福也。”一个过于刻薄的人,做事不会体恤实情,自然难被旁人忍受。礼让和节俭同样是美德,但凡事过于拘谨,同样也不合情理。“过谦必诈”,这是古人对礼让太过者的看法,可见凡事过与不及,都不足取法,只有中庸之道,才合乎人情义理。
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毋忧拂意①,毋喜快心②,毋恃久安③,毋惮初难④。
【注释】①拂意:违戾心意。②快心:称心。孟子梁惠王:“然后快于心与。”③久安:长久的安定。④初难:起步的困难。
【译文】不要忧虑遭遇的不如意,不要欢喜事情的快于心。不要自恃环境的长久安定,不要耽心事情的起步困难。
【评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可在此作为最简洁的说明。一位意志坚强、理智清明的人,绝不会因为一时的环境、遭遇而有得失之心。顺利,表示本身还有更上一层楼的责任;不如意,人生谁能免?只有再接再厉;有长久的安定,乃是得天独厚,何恃之有?岂可因此腐蚀心志;万事起头难,谁一开始就能轻易得手?能深入一层去想,喜、忧、安、危,也就不会介于心中,人生一定幸福圆满。
宴乐声色名位三者不可过贪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①,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②。
【注释】①声华之习胜:声华,有美誉则有光采,故称名誉为声华;文选任昉宣德皇后令:“客游梁朝,则声华籍甚。”习,染的意思;五代史刘词传:“人情易习。”胜,越乎其上。②臣士:臣子。士,在此乃有官位之称。
【译文】经常宴客作乐的,不是一个好家庭;被世俗声华感染的,不是一个好学生;名位观念太重的,不是一个好官吏。
【评析】这个道理,只要是有教养的人,都很明白。奢靡是德之大敌,一切罪恶往往因此而生。依常情常理看,一个以享受作乐度日的家庭,声色犬马,会有好的子女吗?读书人责在学以致用,必须不断进德修业,一旦受到世俗虚荣心理影响,还能指望日后做个好的社会分子吗?名位观念,有别于荣誉之心,而是一种浮华不实的想法;念头不实,还能做出实在的事吗?这三者,足以害身、足以损名、足以污节,任何人都应以之为戒。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世人以心肯处①为乐,却被乐心②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③为乐,终为苦心④换得乐来。
【注释】①心肯处:谓心中顺意的时候。肯,可的意思,引申作顺讲。②乐心:欢乐的心情。③心拂处:谓心中拂逆的时候。违戾曰拂。④苦心:劳苦思虑。
【译文】一般人以心中顺意为乐,却往往被欢乐的心情导向痛苦的境地;阔达的人以心中有违逆为乐,最后会用劳苦的思虑换来真正的快乐。
【评析】世界上没有恒久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只有坚强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