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13章

第13章

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

孤云出岫①,去留一无所系②;朗镜悬空③,静躁④两不相干。

【注释】①孤云出岫:孤云,见陶潜永贫士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李善注:“孤云,喻贫士也。”翰注:“孤云迥出无所依,盖以喻贤士也。”岫,山穴。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②系:同糸。③朗镜悬空:在此有隐指为人光明磊落之意。④静躁:在此有隐指人世之争之思。静,缄默;躁,喧闹。

【译文】一片浮云从山岫飘起,去留完全没有什么系挂。明月高挂在天空,大地的恬静喧闹和它两不相干。

【评析】天地万物原本自由自在,一无羁绊,其活动无不行于所不得不行,止于所不得不止,彼此无牵无挂的,要等受了外力,才开始被束缚。人类为了弥补利害冲突下的祸害,自己刻定了种种规范。人既不能免于利害冲突,当然必须确实遵守,但在遵守社会上种种规范之际,应同时不要忘记自己原来自由自在的面目,予以还原,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才不会感觉人际的扰攘。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酿酽①,而得于啜菽饮水②;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③,而生于品调丝④。固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注释】①酿酽:指美酒。酽,凡液体或物之色、香、味等之浓厚者皆曰酽。②啜菽饮水:喻清淡之生活。啜菽,喝豆粥;饮水,喝清水。礼记檀弓下:“孔子:‘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③枯寂:谓寂寞之甚也。元好问诗:“岩居枯寂朝市喧。”④品竹调丝:亦作品竹弹丝;乐器多丝竹为之,谓演奏乐器也,但在此则有以喻征逐声色行乐之意。

【译文】悠久的趣味,不是从美味中得到,而是从清淡的生活中得到;惆怅的情怀,不是从非常寂寞的时候产生,而是从征逐声色的时候得到。可见浓艳中的趣味是短促的,清淡中的趣味反而真实。

【评析】这种意境,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出来的,也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出来的。我说这话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因为人人都有物欲,随时都在追求享受,所以说不是一般人所体会出来的;因为人们都有自然的本真,都不能长久身于刻意的生活,所以说也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出来的。那么,你能因此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吗?如果你认为人生没有提升精神生活,以及保持本真的必要,当然只说对了一半。

理出于易道不在远

禅宗①曰:“饥来吃饭倦来眠②。”诗旨③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④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注释】①禅宗: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达摩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唐代;其起源则世传释尊尝灵山拈花示众,惟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释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今付属于汝。”自迦叶以下二十八传而至达摩,达摩东来,佳住山少少林寺,面壁者九年,盖于静默中教示无言之心印也。后传心印于慧可,由慧可而僧璨而道信而弘忍,弘忍下有神秀、慧能二大师,自是禅宗分南北。得弘忍心印者为慧能,是为六祖;慧能之嗣法者甚多,其法统传于后世最盛者,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南岳末流,有沩仰、临济两派;青原末流,有曹洞、云门、法眼三派。至宋代,临济下又有杨岐、黄龙二支。于是成所谓五家七宗之分派;降至元、明,禅风渐衰,多兼弘禅、净两宗,而所教融会之一门遂盛行于世。②饥来吃饭倦来眠:“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玄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由身外见神仙。”所以谓“禅宗日”,是因此语有禅宗味道。此语在说禅门天真烂漫与圆融无碍之极意。按中峰和尚有“饥和契饭冷添衣”句;南岳懒瓒和尚有“饥来契饭困来眠”句;王阳明诗或转出于此。③诗旨:作诗的要旨。④寓:托也。

【译文】谈禅的人说:“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论作诗要旨的人说:“眼前的景致,要描写得平易顺口。”因为最高深的道理往往就寄在最平凡的事物中,最难到达的境界往往就产生在最容易入手的地方;有意求道的人反而离道远,无心求道的人反而离道近。

【评析】日常生活就是道,就是学问。书本上的学问,固然是学问,但这种学问还未应用到现实人生上面来,就不算真切的学问。而在现实人生里所体会的道理,所获得的启发,由于都和本身有密切关系,也往往对自己人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学问最为真切,最应把握。所以,只要生活过得不糊涂、不悠忽,处处都能得到宇宙人生的大学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