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沧桑,在人在天
【原文】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注释】伍子胥:春秋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子胥投吴,佐吴王夫差伐楚,五战而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尸复仇。申包胥:春秋楚大夫,与伍子胥原为好友,伍子胥奔吴,告申包胥:“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之:“我必存之。”及吴师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墙哭七日,秦乃出兵援楚,楚乃得以保全。刘季:即汉高祖刘邦,汉的开国之君。侯景:南北朝时人,降梁武帝后又举兵反叛,围梁都建康,陷台城,使粱武帝被逼饿死。
【译义】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尸。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去做,一定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亡南齐的那一年,归降梁武帝的侯景,后来也反叛粱朝。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评析】伍子胥复仇,申包胥救楚,在一般人眼中看来都是极难的事,几乎不可能。他们当初只是一心想去做,后来真的成功了。可见人心的力量非常可观,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所以,天下之事在乎人为,就看是否有心,而不在事情的难易。
秦始;皇灭东周时,汉高祖刘邦同时出生;梁武帝灭南齐时,侯景前来归降。这都说明了天下事明来暗往,占人一分,终要还人一分。纵然能一时骄横天下,天道终会教你异日倾败。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今日你不饶人,他日别人也不会饶你啊!
积善祛殃,积财遗祸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注释】余庆:遗及子孙的德泽。余殃:遗及子孙的祸者。益:增加。
【译义】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是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罢了。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刊、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评析】若是不从因果报应来论子孙的祸福,而从社会的立场来看,凡是多做善事的人家,必为许多人所感激,子孙即使遭受困难,人们也会乐意帮助他。反之,多行恶事的人家,怨恨他的人必然很多,子孙将来遭人迫害的可能性甚大,更别谈困难时有人帮助了。其实为福为害,全靠教育方法,积善人家教导子孙以善,子孙必然多正直,发达自可预期。积恶之家教子孙以恶,子孙必多邪曲,其倾败自然也可以预知。
贤能的人而有许多金钱,容易受物质的迷惑,以致耽于逸乐,意气消沉。反之,愚昧的人有了金钱,更容易去从事非法的勾当,甚至危害大众;倒不如钱少一些,才没有“力量”违犯什么大的过失。由此可知,遗留财富给子孙,无论子孙贤与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倒不如留“德”给子孙,设想更为周到。
教子严成德,勿认财累己
【原文】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勿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务乱世,其累尤深。
【注释】成德:成为有德业的人。姑息:过于宽容。系:关系。下流:品性低下。上达:成为品性高尚的人。
【译义】常见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子孙比较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子孙太过宽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父兄教育的关系。又见到有些后辈原为十分聪明,却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笨,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就在于父兄的栽培教养了。一个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而学问之所以不长进,就是因为偷懒不精勤的缘故。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权,那么,要感化众人趋于正道就很快了。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