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16章

第16章

若处于不太平的时代,钱财的拖累就更严重了。

【评析】教育是要教导孩子好的行为。在孩童成长的时候,还不能分辨善恶是非,如果太过宽容,会导致他在善恶的分辨上不够清楚。原谅孩子的小过错而不求全责备,那么他会认为无所谓,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最后将成为败坏德行的主因。反之,若从小严格督导,小过必惩,小善必扬,长大便成为善恶分明、嫉恶扬善的有德之人,这要看父兄的教育态度。聪明者忽入下流,愚钝者转为上达;正如种树,幼株虽美,不细心加以栽培,最后树木也会长得芜杂不堪。反之,幼株虽劣,若能晨昏灌溉,小心扶持,也能长成枝干皆美的良材。因此资质禀赋并非绝对重要,后天的教养对一个人尤其重要。

“人到无求品自高”,心中放不下一个“利”字,等有利可图之时,难保不会受诱惑而失了人品。求学是很辛苦的,若不能勤奋,再聪明的人也难以成功,因为他不肯学。有德者若能居于权威的位置,影响的范围大,可以施行很多措施奖掖后进,自然就很容易感化人了。钱财在平时处理起来就很累人,既想得之,又要保之,若是在乱世,没有法律的保障,恐怕恶人都想谋夺了。不仅累人,还要招祸呢!

明辨是非方能决断,不忘廉耻身自高洁

【原文】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注释】决断:决定怎么办。卑污:卑鄙污秽。

【译义】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地决定该怎么办。人能不忘记廉耻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不会做出任何卑鄙污秽的事。

【评析】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如何做才正确?何种做法该避免?这些都是我们遇到事情时首先要考虑的,而这些都决定于我们的心。所谓“是非”,并不光是指事情的对错,同时也代表着善恶。有些事对错并非十分明显,这时更要仔细判别,以免做下错事。如果,我们的心对事情的是非判别得很清楚,那么,就不会囚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廉”是不取不该取之物,“耻”是对不当的行为有惭愧改过的心。能做到正确对待“廉耻”二字,持身自然高洁,人格自然就不卑鄙了。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贫贱

【原文】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注释】资性:资质秉性。苟且;不守礼法、道义之处;随便的行为。乡党:乡里,同乡之人。

【译义】读书不论天赋的资质高或是低,只要能够用功,不断地学习,遇有疑难之处肯向人请教,任何事都把它想透彻,为什么会如此,终有一天能够通晓书中的道理,无所滞碍。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贫穷低微的家庭,只要为人忠实敦厚,做事稳重踏实,所行所为没有一丝随便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为乡上的父老所看重,而成为众人的榜样。

【评析】不论天赋的资质如何,若依照学习的理论来说,人的脑筋要不断加以刺激运用,便会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不断学习便是一种不断的刺激。此外,“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遇到疑难处,更要不耻下问,否则,将成为全盘了解问题的障碍。同时,也要多多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自然有一天能把所读过的书融会贯通而运用自如了。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实稳重,不做不该做的事。正直做人,乐心公益,自然为邻里所器重,哪怕出身低呢?

乡愿尽盗德,鄙夫不知德

【原文】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注释】乡愿:在一乡里,故意做出忠厚老实的样子,以讨人喜欢的人。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译义】孔夫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因为他只是表面上看来忠厚廉洁,其实内心里并不如此,可见得这种人虚伪矫饰,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因为他凡事不知从大体着想,只知为自己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得失心太重,是个不知人生精神内涵的俗物。

【评析】孔子在《论语·阳货》篇说了一句“乡愿,德之贼也。”什么原因呢?因为,“乡愿”就是我们今日说的“伪君子”。“乡愿”之可厌,一在其虚伪不实,二在其可能带给无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