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知道自家是何等身分,则不敢虚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注释】虚骄:没什么真才实学,却自大骄傲。
【译义】明白自己有多大的才干和能力,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发愤图强的后果竟是如此惨淡,就该振作起精神,努力奋发。
【评析】“身分”,并不专指社会上的身分地位,因为社会上的身分地位是很明显的。在公司为下属职员的,总不至于在上司面前骄傲自大,即使有,也很少见。这里讲的“身分”,主要在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内涵,有一种清楚的认知。人贵自知,然而“自知”却是最难的。有许多人小有才能,就自以为了不得;有的人没有什么能力,却十分傲慢。殊不知这就像站在凸透镜前,将自己照得很胖;又像癞蛤蟆胀大了肚子,自以为很大,别人看来无非是笑话。一个人要自知,才可能再充实自己,而不会夜郎自大。当我们看到那些在年轻时不肯多努力的人,到老一无所成,或徒自嗟叹,或晚景凄凉;再返观我们自身,若是再不努力,时光易逝,转眼也与他们一般,不禁要暗自激励,趁着年轻,好好立下志愿,努力去完成,免得落到与他们一样的下场。
吃一堑长一智,莫到江心补漏
【原文】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注释】渐及消亡:慢慢地走向消败颓亡。因循:沿袭旧法,不知变通。
【译义】若是一个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灾祸忧患的打击,一定可以再重整旗鼓,因为突来的灾害使他产生警戒心与激励心。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个团体逐渐衰败,就很难指望会再重新振作起来,因为一些墨守成规的习性已经养成,很难再改变了。
【评析】平常人遭遇到灾祸时,如果不是那种经不起打击、一蹶不振的人,一定会尽全力解决困难,重缔佳绩。因为,挫折的刺激使他更加努力,提醒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变故也会采取预防的措施,因此他也许会比原来更有成就。但是,如果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于一个社会国家,逐渐衰微时,就不是那么容易挽回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澄清一杯污水很容易,要澄清一条泥河就很难了。社会或国家的衰败有许多原因,就像一棵树内部生了蛀虫,起初并不引人注意,等到叶子黄了,它的树心已经被虫蛀空,这时才想要挽救那棵树就太迟了。正如满清末年的积弊,有许多内部腐败的原因,并非变法就能救得了,所以只有革命,中国人才能得救。显而易见的祸害容易预防,最怕的是不知不觉地衰败,等发觉时已来不及。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国家或是个人都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要有警惕的心理,如果等船底的漏洞扩大了才想补救的话,船便有沉没的危险。
作文做人要平正,人品心术勿矫饰
【原文】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注释】气性:气质性情。和平:中和平正。文章事功:学问和事业。矫饰:多所修饰,而失去本来面目。
【译义】如果一个人不能平心静气地处世待人,那么,就可以断定他在学问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么值得效法之处。一个人的言语如果虚伪不实,那么,无论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现得多崇高,一样令人怀疑。
【评析】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脾气性情如果不平和,不论尖酸刻薄、泼辣恶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满着这些邪恶之气,没有开阔平和的气象,那有什么可看性?因为一个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们本质的显现;如果这些杂气不去除,其文章、事业必然带着这种气性,读之学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所谓“有诸中,形于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想知道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是否值得相信,只要看它表现出来的是否合乎应有的本质。一个信口雌黄的人,要说他的人格品性多崇高,心境多恬淡,那都是不可信的。因为人品崇高,心境淡泊的人不可能随口造谣,也不会夸大其辞。判断人大致可以用这个观点去看,就可以识破许多欺世盗名之辈。
寿有尽时天无尽,富贵有定学无定
【原文】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注释】定数:犹言“定命”,命运为天所定。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