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18章

第18章

自代自矜必自伤,求仁求义求自身

【原文】伐字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羲)字从我,讲人讲义者,不必远求。

【注释】自伐自矜:伐与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译义】伐字的右边是“戈”,矜字的左边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杀伤乏意;从这两个字,自夸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极大的警惕。仁字的旁边是“人”,义(羲)字的下面是“我”,可见得要讲仁义,并不在远处,只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实行。

【评析】伐和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由字的本身看来,便知道伐和矜有自我杀伤的涵义。而由事实看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自夸自大的人,必定惹得人人厌恶。不要说没有长处,就算有一些长处,也未必能令人心服。因为,人在自夸自大的时候,难免会贬抑他人,有谁愿意受他毁谤?不是远离他,就是内心鄙视他,或是还以颜色,这岂不是一种伤害?岂不是以戈自戈,以矛自刺吗?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实在应该三思啊!

仁字的旁边是一个“人”字,义(羲)字的下面是一个“我”字,可知仁义不必远求。因为“仁”者施于人,“义”者在于我。想要行“仁”不如先从自己的亲友邻里做起。想要行“义”,只要从自身做起,便可以行义。独处时,能心中存着义,不做非法勾当;与他人相处时,重信用、守公义、讲义气,都是行义。仁义并不在口头,而在日常生活上能身体力行。

凝浩然正气,法古今完人

【原文】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亦为之呵护;圣经贤传,乃古今命脉所系,人物悉赖以裁成。

【注释】所钟:所聚集。裁成:裁剪修成。

【译义】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凝聚而成,所以连鬼神都加以爱惜保护。圣贤的经书典籍,是从古至今维系社会人伦的命脉,所有的忠臣、孝子、贤人、志士,都是靠着读圣贤书,效法圣贤的行为,而成为伟人的。

【评析】文天祥《正气歌》有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狱,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所谓的忠臣孝子,他们之所以能为忠孝奋不顾身,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气。而这种浩然正气,本来每一个人都是具备的,只是他们能扩而充之为忠孝,他们的那股正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因此,连鬼神也要护卫他们:至于一般人,常因利欲熏心,不知道涵养自己的浩然正气,渐渐地,这股正气就消失了。要如何涵养自己的正气呢?孟子说得最清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就是说人如果能拿正确的道理好好地教育培养他,而且没有一毫邪念去损害别人,那么,它就能够充塞在天地之间了。

圣贤的经书典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圣贤的经世济民之道,人伦五常之理,是圣贤智慧的凝聚。我们后代的人,虽然没有圣贤的智慧,但是依据圣贤的教化去做,行为自然没有缺失。文天祥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为什么能无愧于天地呢?因为他能成仁取义。读书的道理就在这里。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暗昧处见光明世界

【原文】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注释】潇洒襟怀:豁达而无拘无束的胸怀。暗昧:事实隐秘不显明。

【译义】在愁闷烦恼中,要具有豁达而无拘无束的胸怀,那么,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风般一团和气。在昏暗不明的环境里,要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内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无染。

【评析】“人生不如意事十常有八九”,若是件件挂怀,事事牵绊,那么,人生的烦闷真是没有止尽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的烦恼都是由于自己执著不放的缘故,以至于重重网罗,令人挣脱不开,碰到失意落魄的事,更是苦恼无边,像蚕一般作茧自缚。可是,蚕的自缚是为了蜕变成蛾,有其积极的生命意义,而人却往往难以“破茧而出”。禅宗教人“放下”!事实上,再也没有比放下一切的执著,更轻松、更愉快的事了。人生不过百年,有如电光石火,佛家称之为“梦、幻、泡、影”,何必太过执著?让我们学习一点潇洒,一点淡然,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过得愉快些,我们的生命也会活得圆满些。

即使环境再黑暗,只要我们内心坦荡,仍然能见到光明世界。外界黑暗没有关系,只怕我们的心也一样黑暗;天下皆浊没有关系,只怕我们的心也一样混浊。在绝望之地能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