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18章

第18章

见闻,二来能修养品德。如果大家在一起只是饮酒作乐,互相标榜,那么,也不过是一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罢了。与古人相比,我们真的太过“聒噪”了。

秤心胆成大功,铁面铜头真气节

【原文】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注释】秤心斗胆:比喻一个人心志坚定,胆识远大。铁面铜头:比喻一个人公正无私,不畏权势。

【译义】能够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着坚定的心志,以及远大的胆识。真正有气节的人,才可能铁面无私,不畏权势。

【评析】成大事立大功并不全靠学问,虽然学问也是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如果没有一颗如秤砣般坚定的心,以及远大的胆识,什么事都不敢做,即使做了也不长久,那么,凡事都不能成功。例如,孙中山十次革命失败却仍不气馁,心志的坚定可见一斑。在那时,革命被视为叛逆的行为,抓到了是要杀头的,可是,孙中山始终不忧不惧。他的学问渊博,胆识超人,才能成就这番推翻帝制的大事业,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古来的英雄烈士,哪一个不是凭着秤心斗胆,抛头颅、洒热血,为历史增添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史页?

有真气节,才能不徇私;有真气节,才能不畏权势。所谓铁面铜头,正是形容一个人不徇私、不畏恶的凛然作风。这种人如果做官,政治必定清明,因为他以廉洁自守。如果只是个老百姓,也一定有为有守,不致作奸犯科,伤风败俗。不管是在朝为官,或是在野为民,这种人即使撞得头破血流,还是一副硬骨头,因为,真理永远是他们追寻的目标。

心胸坦荡可见光明境界

涵养正气做到勿忘勿助【原文】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注释】不忮不求:《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说一个人不陷害人,也不希求非分之财,这种人怎么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呢?“臧”是美善的意思。勿忘勿助:《孟子·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是指义气的功夫必定要把集聚道义当作一件事,但不可预先期望效果,只要心里不忘记由它自然生长就是了,也不要因为气不充足,另外想法子帮助它生长。“正”是预期的意思。

【译义】由安贫知足,与世无争,不陷害别人,不贪取钱财的态度,可以看到一个人心境的光明。在涵养的功夫上,既不要忘记聚集道义以培养浩然正气,也不要因为正气不充足,就想要想尽办法帮助它生长。

【评析】《论语·子罕》篇:“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章是孔子描绘子路的话。子路为人慷慨尚义,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贵中人站在一起时,他没有一点儿自卑感,丝毫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必须要有真正的学问和气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诗经·邶风·雄雉》章中的两句话称赞子路,也告诉我们子路为什么能做到,就是这四个字:“不忮不求”。

大家都知道“不求”——凡事都无求。什么是“不忮”呢?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就是内心一片坦荡。你地位高、有钱,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没有把功名富贵和贫贱之间分等,都一样看得很平淡,自然不会因忌妒而陷害别人了。以此待人处世,“何用不臧”?怎么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呢?哪里会行不通呢?有这种心理,自然就气度高远。所以说培养气质,不是外表的服可以培养出来的,要在内心具备这种修养,才是一个坦荡磊落的君子。因此,作者认为一个人不忮不求,才能见出他光明的心境。

孟子谈到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时,曾经举了一个例子。

宋国有个人忧愁他的禾苗不长大,就把苗根拔高起来。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天累死了,不过,我也帮助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去一看,那些禾苗都已经枯槁了。

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孟子利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一般人养气,不像宋人那样帮助禾苗生长的实在很少。有的人认为养气没有益处而丢开它,这就等于种田却不替苗锄草,最后仍然得不到效果一样。有的人养气未成,却硬要帮助它速成,这就和拔苗助长一样了,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它。因此,想涵养那股浩然之气,千万不要忘记把聚集道义当作一件事,更不要忘记让它自然生长,不要因为它不够充足,就想助长它。因为这浩然的正气,是集聚平时所为的一切道义,内在生发出来的,并不是在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