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18章

第18章

更别谈改变气质了。

如果仅在大行为上面注意,微细的行为却不加谨慎,仍然不能让人信任。因为由小见大,有时小节正是一个人内心的真正流露,如果小节屡犯,正表示此人还不能将一些劣根性加以去除。正如堤防上有裂痕,随时都有可能扩大而崩裂,谁敢去相信呢?

忠厚传世久,恬谈趣味长

【原文】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注释】颠扑不破:理义正当,不能推翻。趣味弥长:滋味更耐久。

【译义】世俗的风气越来越流于狡猾欺诈,但是,忠厚的人诚恳踏实,他们的稳重质朴,永远是众人行事的模范。近世的习俗越来越崇尚奢侈浮华,不过,还是寂静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寻味。

【评析】世俗的风气所以狡诈多变,大半是为了“名利”二字。而狡诈的手段都是一些骗人的伎俩,不过大家也不是傻子,会一再受骗。待人处世,不妨学学忠厚人的那股傻劲。小人的狡诈欺瞒,永远是忠厚老实的人学不到的,想也想不通的,为什么不以诚心待人?为什么要老奸巨猾?其实,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小人,那些阴谋诡计,陷害的也是他们自己。让我们的心保留一块净土吧!这片净土,只有忠厚的人能以赤子之心去开垦、耕耘。在你对人心失望透顶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的社会其实也不乏厚道可爱的人啊!至少,我们就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忠厚的人!

众人总以为奢侈热闹是最有面子的事,事实上,这样足以令人的心为物欲所蒙蔽。如果大家都崇尚奢侈,就会造成一个重利的社会。既然重利,便不重义,这正是社会风气败坏的原因。老子主张人应清静寡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并非没有道理。反而是寂静恬淡,可以使我们的万虑皆涤,心胸为之一畅。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寂静中才可以观照得到。佛家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如此境界,岂是身迷于五色、心废于五欲,在刹那中生灭的人所能体会到的呢?

解邻纷争即化人之事

讲话因果亦劝善之方【原文】为乡邻解纷争,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为世俗谈困果,使知报应不爽,亦劝善之方也。

【注释】化人:教化他人。不爽:没有失误。

【译义】替乡里的邻居解决纷争,使他们和最初一样友好,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人解说因果报应的事,使他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劝人为善的方法。

【评析】在我们的观念中,好像只有做官才能教化人,其实不然。像我们一般人,如果能为邻里的人排解纠纷,为他们讲说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注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这也是在教化人。这种影响力虽然小,却也不能忽视。假使每个人都有心如此,小至邻里,大至整个社会,岂不是一片和气吗?因此,每个人都不要轻忽了自己的小力量。

佛家推断因果,认为人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果的呈现。以佛法来说,人有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前六识所吸收的一切印象,都经第七末那(一种“我执”的执著)进入第八阿赖耶识储存,死后阿赖耶识并不消失,而是随着业力在六道轮回。所谓“业力”,就是人所做的善恶,这些善恶像种子一般储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碰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像种子萌发一样,使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比如你今世欠债不还,欠钱这件事便会留在债主和自己的阿赖耶识中,也许来世你就会成为牛马,凭劳力向债主还清你的债务。这就是佛家的因果说。据说春秋时代的白起,在长平一役坑杀无数赵人,汉代便有人发现,初生猪的腹毛上有白起二字,生生世世被人宰杀。若能向乡人解说因果的事,使乡人明白善恶报应的道理,他们自然会勉力行善,而不会去为恶了。因此,作者认为这也是劝人为善的方法。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原文】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注释】百行:一切行为。

【译义】心中常抱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会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恶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现在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