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即王守仁,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其学以默坐澄心为主,晚年专提“致良知”之说。
【译义】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的正教。王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贤道理,而只知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评析】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是要穷究事物之理,这是对知识而言,也是依经验而论,是指后天之学,而非先天之性。阳明取孟子“格君心之非”一句,而认为“格者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又说:“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这也是指先天之性。
朱子之说着重在《大学》之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乃是彰明要先彻底了解事物的原理,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并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就学问之用而言,所以不落虚无。而阳明的学说乃是治朱子的学说的末流,欲使学子返死知识于能辨能察的本心,然而王学末流亦不免流于虚无。
事实上,孔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镜不明,不能照物;心不照物,明而无用,心物本是合一。朱学、王学都在阐扬孔门圣教,而末流不察,流于偏重。乃有徒诵、虚无之弊,本非圣贤有差,是学入执取有误。
天地且厚人,人不当自薄
【原文】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注释】蔽:遮蔽。阙:失。五常:仁、义、礼、智、信。六谷:黍、稷、菽、麦、稻、粱。薄:轻视。
【译义】天上有风有雨,所以人造房屋来遮蔽;地上有高山河流,人便造船车来交通。这就是人力能够弥补天地造物的缺失,人岂能无所作为,而让一切不获得改善呢?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他的秉赋;人的外在有形体,地便以黍、稷、菽、麦、稻、粱六谷来养活他,天地对待人的生命尚且优厚,人岂能自己看轻自己呢?
【评析】人可改造环境,使它适合自己的生存。天有风雨,正如人生之有风雨;地有山川,也如人生之有阻碍。如果当初不造宫室,至今仍不免穴居野处,任凭风雨吹打。如果人不造舟车,今日交通又岂能遍于全球?生命中的风雨和阻碍也是如此,需要凭人自己的力量去趋避,使之通达。但是,要如何去造生命中的宫室和舟车呢?这就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了。
人心中有理性,仁、义、礼、智、信可说是天赋的美德,是天生的良知良能,充实在我心中。而在外的形体则有地上生出的六谷来养育,使人类的生命不致断绝,由此可见天地对人尚且不薄,人岂可自轻于天地之间呢?
富厚者遗德莫遗田,贫穷者勤奋必能充
【原文】家之富厚者,积田产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不如广积阴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贫穷者,谋奔走以给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谋本业,知民生在勤,定当有济。
【注释】阴功:阴德。眷:眷顾。济:帮助。
【译义】家中富有的人,将积聚的田产留给孙子,但子孙未必能将它保有,倒不如多做善事,使上天眷顾他的阴德,也许可使子孙的福分因此得到延长。家中贫穷的人,想尽办法来筹措衣食,衣食却未必获得充足,倒不如在工作上多加努力,若能知道民生的根本在于勤奋,那么多少会有所帮助,而不必四处求人。
【评析】遗财给子孙,不如遗德给子孙。“广积阴德,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者,正合佛家的因果之说。因为,人生而有贫富的差异,若非有过去为善之福报的说法,实亦难寻更合理之解释。人生甚短,所见甚窄,积阴功而泽及子孙,实是要子孙能承受其为善事的敦厚之心,如此自然不会胡作非为,而能保福分之长久了。
“一枝草一点露”,再穷的人只要肯勤奋工作,总是还能糊口的,只怕他如秋天的蓬草,到处不扎根,那么即使是一点露,它也承受不到。小草只要扎根,总能活命,穷人而能勤力于本业,在衣食上也是能过得去的。
兄弟相师友,闺门若朝延
【原文】兄弟相师友,天伦之乐莫大焉;闺门若朝延,家法之严可知也。
【注释】闺门:内室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