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22章

第22章

情办得好。如果操之过急,往往漏洞百出,这是欲速则不达的结果。但是如果过于散漫松弛,则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就像种田,揠苗助长,稻子必定活不了,然而不去管它,则会造成荒芜。所以处理事情既要宽平的态度,又不可太过松散,才能将事情办好。

持身贵在严厉,但是也不可过激,因为人的身心都有某种承受限度,最好保持一个弹性。对自己太松固然不好,对自己太严也有坏处。太松则容易纵容自己偷懒,终至一事无成,太严则身心无法承受,而导致身心俱废。一定要在一种不偏不倚,中庸而平和的心境下来要求自己。人的身心就像机器的齿轮,不去转它它要生锈,转得太过又要磨损。一定要在一种适度的力量下,才能使它既不生锈,也不磨损,而生产出许多有用的东西来。

静者心不妄动,敬者心常惺惺

【原文】程子教人以静,朱子教人以敬,静者心不妄动之谓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谓也。又况静能延寿,敬则日强,为学之功在是,养生之道亦在是,静敬之益人大矣哉!学者可不务乎?

【注释】惺惺:清醒。

【译义】程子教人“主静”,朱子教人“持敬”,“静”是心不起妄念妄动,而“敬”则是常保清醒状态。由于心不妄动,所以能延长寿命,又由于常保清醒,所以能日有增长,求学问的功夫在此,培育生命的方法也在此,“敬”和“静”两者对人的益处实在太大了!学子能不在这两点上下功夫吗?

【评析】程明道云:“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又云:“人心不得有所系。”由此可知,明道先生所谓静,乃是指心不随事转的一种境界。无论环境如何喧闹,心还是静的。因为它“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即使万物流转,心也不随之流转。如此既能看清万物,又能流转万物。什么叫做“心不妄动”呢?就是“人之情,名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自私而用智。……”因为自私用智,所以有所偏取,而不能见到事物的本然。

而朱子所谓的“敬”,在于“我自有一个明底事物在这里,把个敬字抵敌,常存个敬字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敬是一种持养的功夫,静是一种不动的功夫。能静,所以心不乱,始终明明白白,不生烦恼,所以能延寿。能敬,所以不昏沉,不死寂,日起有功而常保清醒以应物,所以能自强。

宋明理学有许多地方受佛家禅宗影响甚深,“静敬”二字,岂止学者务之获益甚大,即是一般人,只要学得这两字,获益也是非常大的。

祸者福所依,福者祸所伏

【原文】卜筮以龟筮为重,故必龟从筮从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从。或二者俱不从,则宜其有凶无吉矣。乃洪范稽疑之篇,则于龟从筮逆者,仍曰作内吉。于龟筮共逆于人者,仍曰用静吉。是知吉凶在人,圣人之垂戒深矣。人诚能作内而不作外,用静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注释】卜筮:用龟占卦曰卜,以蓍占卦曰筮。

【译义】在古代占卜,是以龟甲和蓍草为主要的工具,因此一定要龟卜及筮占皆赞同,一件事才可称得上吉。如果龟和蓍中有一个不赞同,或是二者都不赞同,那么事情便是凶险而无吉兆了。但是《尚书》洪范稽疑篇中,则对于龟卜赞同,蓍占不赞同的情形,视为做内面的事吉祥。即使龟甲和蓍草占卜的结果都与人的意愿相违,仍然要说无所为则有利。由此可知,吉凶往往决定在自己,圣人已经教训得十分明白了。人只要能对内吉外凶的事情在内行之而不在外行之,对于完全与人相违的事守静而不做,安分守己,遵循常道,那么岂不是无往而不利吗?

【评析】吉凶往往决定在人,再凶险的事,只要不去做仍是吉的。卜筮的结论都是一些简单的道理,然而当事人却想不到,或是明知而不肯听从。凶事的发生是人受了情绪的趋使,或是性格的影响。从《易经》的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偏激,不走极端的人生观,因为它的原理是任何事都有转换的余地,只要能掌握变易之道,就能趋吉避凶。天下没有绝对吉的事,也没有绝对凶的事。趋吉避凶之道简单易行,要看你愿不愿听从,并掌握住动静的时机。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