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2章

第2章

儒家礼仪:“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音è饿),不鼓不成列’。”意思是说:不能这么做!我听说讲道德的仁人君子不杀害受伤的人,不抓老者,不乘人之危,置人于死地。楚军还未列好队我们就打过去,这是违背仁义啊!

说话间,只见楚国兵马接连的登上陆地,但还没有完全摆好阵势。子鱼再次苦谏:“大王啊,您要为老百姓想,不要顾那些所谓的‘仁义’了,要不然会误国的。”宋襄公一听,更是火冒三丈,大声地斥责道:“滚回去,再要多嘴,我就要按军法问罪了。”

直到楚军渡过河,列成阵势,做好了准备,宋襄公才下命令击鼓出击,结果宋襄公这套“蠢猪式的战法”,使宋军遭到惨败,宋襄公自己在乱军之中屁股上也挨了一箭,不到三天就一命呜呼。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引出“不鼓不成列”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晋书·陶潜传》。五斗米:东晋时县令的官俸,后来泛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下拜行礼。

陶潜,亦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时候的大诗人。《晋书》、《宋书》均有记载说他是陶侃的曾孙,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彭泽县县令等官职。后来因为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而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

相传,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只有五斗米的官俸,生活很清苦。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拿起以往的诗作来翻看,联想到当时官场中种种黑暗现象,更觉郁闷难解。恰巧,一名小吏又突然闯了进来报告:“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快请老爷更衣去迎接。”

陶潜来彭泽县当知县还不满三个月,便不解地问道:“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

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乃我县富豪,一向很讲究排场,现在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本来,陶潜早就想离开官场,现在又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土豪劣绅,因为家里有钱,又会吹牛拍马,才深得太守宠信,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不禁长长地

叹了一口气,愤然地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说罢,便打开柜子,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当即收起行装,昂然出衙而去。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引申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骨气,不为小利而向人低头。

不求甚解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又名潜,自从辞官归隐,不再出仕,自号五柳先生。在他归隐十四、五年之后,大约五十六岁时作《五柳先生传》,用以自述生平。在这篇传记里谈到自己归隐后的生活时说:家里四壁空空,没有任何陈设,房屋破旧,不能遮风和太阳。穿着破烂的粗布短衣,盛吃喝的碗盆常常空着,先生仍然安闲自在,常常借写文章自寻欢乐。在谈到自己的为人和情趣时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先生的为人安闲稳重,不多讲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从不拘泥于字、句的理解;每逢有所体会领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后来,人们便把“不求甚解”引申为成语,但它同陶渊明所主张的读书时要领会其精神和要旨,不要去拘泥于词句上的钻牛角尖的原意已有不同。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习不认真,马马虎虎,不求深入理解;有时也用来比喻了解情况不深入。

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赵策二》。

战国时候,有个纵横家叫苏秦,他读了一些书,就想做大官,但长期不得志。秦惠王执政以后,他跑到秦国去游说,要秦惠王实行连横的策略(即表面亲善友好,各个击破),秦惠王不理他。后来,他又跑到赵国向赵肃侯献合纵之策(即联合六国共同抗击日益强大的秦国)。他说:“咱们六国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六国的军队,超过秦国的十倍。如果把六国的力量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西方的秦国,秦国便可以打败。”赵肃侯认为很好,便封他为武安君,拜为相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